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
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旅游者审美需求的类型,熟悉旅游者的审美个性及其审美感受的层次,进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重点与难点:旅游者的审美个性及其审美感受的层次旅游者的旅游审美心理要素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基本内容:●审美需求的类型自然审美型艺术审美型社会审美型饮食审美型●旅游者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的产生审美个性的类型审美个性的意义●审美心理要素感知因素想象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4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第四节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一、旅游审美需求二、旅游审美动机一、旅游审美需求旅游审美需求: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特点:41.具有对象性:人的需求总表现为对一定事物的要求或追求2.具有动力性:人要生存发展,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审美的……)来满足他各种各样的需求3.保持平衡性:人的生理和心理总是希望保持平衡4.具有递进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高级自我实现:实现个人的潜在能力审美需求:对称,秩序和美认知需求:求知,理解和探索尊重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和认可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近,受到接纳,有所归依安全需要: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低级生理需要:饮食、住房、穿着等马斯洛认为,高级需求比低级需求具有更大的价值,因此,那些(特别在早年)高低不同层次的需求都得到过满足的人,易形成健全的品格或完美的人性在旅游盛行的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必然会以以旅游为定向的形式出现。原因:41.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为一体,熔文物、古迹、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舞蹈、风情、美食……于一炉,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之外,还能满足人们的其他需求-生理、尊重与认知等方面的欲望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增多,旅游这种双重性(物质与精神)的高级消费形式,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大大刺激和强化了人的旅游审美需求3.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副产品机械化使人发生异化,电子自动化使人情淡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身心疲惫,物质财富的增多使人反而感到精神世界的贫乏。这一切必然使人们增加崇尚自然、渴望更换生活环境的心理爱默森早先所言:“人假如朝夕营营,为俗物所累,或者惯于同俗人交往,会觉得身心受到束缚;一旦回到自然界去,自然就可以发挥其医疗的妙用,恢复身心的本来真知。商人和律师走出纷扰的市街,搁下处世的心机,抬头看看天空、树木,就会觉得他们的人性又恢复了。在自然永恒的寂静之中,他们悟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4.未来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人本身要审美化,客观事物要审美化,劳动生活也要审美化可见,审美化已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而旅游作为全社会审美化运动的特定产物和有利手段,必将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加之旅游商品信息的多渠道流通和社会生活中的从众心理等因素,旅游审美需求的热度自然会不断增大,处于日益突出或相对优势的地位二、旅游审美动机:4种旅游审美动机:泛指决定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指向/指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中介旅游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社交旅游动机、文化旅游动机、商务旅游动机、享乐旅游动机、保健旅游动机、宗教旅游动机、蜜月旅游动机、探险旅游动机以及观光或审美旅游动机从实践结果来看,审美动机是诸多旅游动机中的优势动机,审美型的旅游者是旅游队伍的主力军一般来讲,旅游审美动机具有多重特性:从广义上看,它是笼统的,是指向所有旅游审美观照对象的但从狭义分析,它似乎又因人而异:41.自然审美型2.艺术审美型3.社会审美型4.饮食审美型1.自然审美型意味着游览桂林漓江、云南石林、五岳三山、瑶林仙洞、长江三峡和吉林树挂等风景名胜。古人云“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由于人们各自的气质、阅历、情趣、年龄、生理、体质状况和文化修养不尽相同,在自然审美动机的指向性方面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可能崇尚阳刚之美(崇高),便生寻访险峰峻岭的意向;有的或许偏爱阴柔之美(婉秀),故怀游览清泉幽谷的动机。在中国,“天下名山僧占多”,“自然的人化”是非常明显的,人文景观如寺院建筑、楼亭、佛塔、石碑等与自然景观往往相互因借,融为一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审美对象。那些“使风景增添了历史舞台的色彩”而且“具有了时间立体性”(今道友信语)的文物古迹,会给人一种强烈的物质文化体验,进而会深化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导游对景物来历的讲述,“旅游指南”对景物的描绘(如有关景物的典故与名称等),会使旅游者得到一种文字符号的文化体验,从而会弱化自由而单纯的自然观赏强度,引导主体“按字索骥”,依照文字符号的内涵,进入定向联想的审美活动,使审美感受大大地丰富强化2.艺术审美型中国的传统艺术-绘画、戏剧、书法、园林等,不仅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虚实相生”、“实景清而空景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艺术最为突出的特征在绘画里,艺术家往往不讲求自然主义所倡导的那种“逼真”,而是着意创造出虚灵的空间意象,给人留下情感的空白和想象的余地,从而达到因“虚”得“实”、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齐白石在纸上画几只虾-戏剧《三岔口》中的夜战是在灯光下表演的,完全是靠演员虚拟的动作来表现摸黑情境-书法,实际上,中国文字最初就是一种原始绘画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用笔美(如光洁、圆润、明媚、苍老、刚劲、轻柔弹性……),结构美(如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对称、均衡……),特别是意境美,即一种贯穿全幅的气韵和神采民间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象牙雕刻、漆器、铁画、剪纸、蜡染、丝绣、竹编等等,不仅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风格独特,而且兼容观赏与实用两种价值3.社会审美型审美化既成为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人们必然总是自觉地以美学的眼光审视、观察和体验所在社会的制度、结构、人情、伦理、道德、民风与生活方式等等“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以及“拾金不昧”等道德情操对外国游客具有相当的魅力,客观上已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以欣赏社会美为导向的旅游审美动机-南方水乡的农舍虽然不及“喜来登”饭店那样豪华奢侈,但其简雅别致的建筑装饰和主人热心好客的纯朴情感却给海外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在精神和情感上得到一定的慰藉与补偿这种指向未来的道德力量会给人一种高层次的伦理性的审美满足-一个美国旅行团在我国境内游览时,途中因遇河水上涨,团中一位老人不敢涉水。当地一位过路的年轻农民主动上前将他背过河,事后老人给钱他也谢绝。此举使全团美国人大为感动。这位美国老人更是喜泪横流,紧紧握住这位农民的双手感慨地说:“这种事情兴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跟我同行的儿子身强力壮,刚才就在我的身边,但他却自顾自,不像你那样关心老年人……”所有这些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综合起来就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美的意象,折映出其社会成员心灵美的特质。如若细细体察的话,这种对人情与社会风尚的审美反应通常带有伦理的色彩和崇高的意味,对升华人的情感和振奋人的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4.饮食审美型人类追求美食美饮的欲求最终使烹饪升华为一种艺术。不仅是特定文明历史的见证,而且也是特定审美意识的积淀中国文化“四宝”:绘画、书法、中医、烹饪较为著名的鲁、川、苏、浙、粤、闽、湘、徽等八大菜系一般来讲,中国烹饪讲究:菜点本身的美——色美、味美、形美、技术美、意趣美饮食器具的美——造型美、装饰美、质地美饮宴环境的美——餐桌摆设的美、宴席配乐美和服务美所有这些使饮食活动完全审美化了,演变成一种博杂而综合的审美过程。其间,精美可口的食品、造型典雅的器皿、悠扬柔和的音乐以及周到礼貌的服务,通常使人在得到生理快感的同时,还会引起精神上的愉悦或轻松恬静的情趣因为,人们在品尝某些具有特色的佳肴时,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心理活动,诸如联想、记忆和想象等等-在杭州“楼外楼”吃“叫化童鸡”时不免会回忆起乾隆下江南的有关轶闻;-在北京街头吃烤羊肉串时兴许会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情;-在云南吃“过桥米线”时,可能会想起那个夫妻真诚相爱的动人故事;-在饮“杜康”酒时,必然会吟诵曹孟德《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特别是那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菜肴命名,如“半月沉江”、“老蚌怀珠”、“龙凤呈样”、“霸王别姬”、“东坡豆腐”等等,很容易给人一种“指引性想象”,强化食者的文化享受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一、审美意识:3方面的内容1.构成要素2.基本特征3.活动过程二、审美个性:3方面的内容1.审美个性的产生2.审美个性的类型3.审美个性的意义1.构成要素:5从基本内容上看,审美意识作为认识和反映现实的一种方式,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1)审美观念:泛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审美对象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看法或观点每个人的审美观念均是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的产物既有一般社会性,又有个别性;既受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也受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年龄、职业、经历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审美趣味: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和富有情感的直接评价-喜欢或不喜欢特点:往往表现为非道德性和非实用性,不能说明该趣味的质量好坏。在评价过程中,情感因素往往渗透在理性之中3)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形成的动力,是对审美最高境界(相对的)的一种追求,是审美的至上标准,体现着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超越现实的欲望是非观念性的,一般表现为完美的感性意象或生动具体的美好图景,具有经验性的形象特征和标准4)审美知觉:感觉认知审美对象的内涵价值的一种特殊能力发端于感性知觉,在审美理想的推动下,辨别、构造和把握审美对象,使人从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另外,它还具有促使审美观点、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发展等功能。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一般要涉及审美注意、审美想象等多种因素5)审美情感:审美意识的结果,是审美欲望得到满足后一种高度兴奋的、神游八极的精神状态-游泰山观日出时所体验的那种自由和谐的心态,天人合一的境界,瞬刻中见永恒的了然顿悟的明净情趣等等2.基本特征:31)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演进-在原始狩猎时期,生活在鲜花丛中的原始人对鲜花并不产生美感,而只对动物有美感。他们习惯于用动物的头颅、皮毛、脚爪、牙齿来装饰自己,象征自己的勇武、敏捷和健美。这种审美趣味是当时低的生产力的准确的标志-农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变化,于是鲜花等植物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了在不同的时代,由于审美理想不同,道德体系相异,同一件艺术作品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古希腊著名雕刻“美洛斯岛的阿芙罗狄蒂”也曾遭过厄运,被斥之为伤风败俗的女妖。但随着新的审美理想的兴起,最后还是肯定其为艺术美的典范审美维纳斯.doc2)民族性一个民族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氛围、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在审美意识上历史地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共同性一般来讲,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主要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上-贾宝玉、哈姆雷特、维特、高老头,他们只能属于他们所属的民族和国家。这些光彩照人、鲜明生动的艺术典型,各自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趣味和理想,是彼此不可替换或重复的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色彩美、人体美、装饰美、饮食美的感受方面:-色彩:中国人视红色为喜庆之色;日本人视绿色为不祥之色;巴西人视棕色为凶丧之色;比利时人最忌蓝色,如遇不吉之事,都用蓝色作为标志;土耳其人绝对禁用花色装饰房间,认为花色乃属凶兆-人体美:白人唯恐美人不白,黑人唯恐美人不黑,传统的凯尔特人唯恐美人脸上不长雀斑,波西尼亚人唯恐美人不够肥胖-装饰:维吾尔族姑娘喜欢在头上编织许多细长的辫子,印度妇女喜欢在双眉间点上一个红点,菲律宾妇女喜欢嚼槟榔把嘴染红,洛洛
本文标题:第八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8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