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版高中政治(新教材)学案: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时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标内容质量标准核心素养(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水平2-1分析具体事例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政治认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水平1-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警示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法治意识:劳动者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水平2-2运用科学方法,归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个人收入分配制度①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②内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可分为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注意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从根本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2)按劳分配①决定性因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提醒实行按劳分配,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②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提醒并不是公有制中的任何分配都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等;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一定会获得等量报酬,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然涉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的效率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③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劳动技能是指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反映岗位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程度。注意平等分配≠平均分配(3)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②要素分类:主要有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点一点单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因此我国的按要素分配是建立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的。③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醒按要素分配并不是只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按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4)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①决定性因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②分类:a.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奖金是指对劳动者提供的超额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b.居民收入还包括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①经营性收入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②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提示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③劳动致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2)措施①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②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财物给其他经济主体以增加其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③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非法收入在我国是指单位或个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违反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而取得的财物·如用非法倒卖物资、买空卖空、转包渔利、居间牟利、弄虚作假、骗钱牟利、坐地分赃等手段攫取的非法收入。方法技巧图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④必须坚持消除贫困。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就是要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扶贫需扶智,扶贫必扶志。人穷志短,部分群众因为贫穷,就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缺乏主动脱贫的志向和勇气,就滋生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活力,要坚持既扶智又扶志。拓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3.打赢脱贫攻坚战(综合探究部分)(1)意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2)措施:①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役,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既强化政府的责任,又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互补充与协作的大扶贫格局。包括明确部门职责、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1.国民收入决定分配方式。()提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平均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提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3.从个人收入获取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非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示×。从个人收入获取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4.生产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都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经营。()提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5.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提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6.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提高。()提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7.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完善以利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提示×。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8.增值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示×。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9.调节过高收入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提示×。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10.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设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系。()提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体系。议题一如何理解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材料1“大锅饭”时代顺口溜春天出工懒洋洋夏天出工寻风凉秋天爱听秋虫唱冬天出工晒太阳分配不公会出乱子的呀。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吗?材料2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探究1材料1中反映了哪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现阶段,我国实行怎样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水平2、科学精神水平2)探究2材料2中他们的收入是按什么方式进行分配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工资和津贴等,属于按什么方式进行的分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水平2、科学精神水平2)探究3结合材料1和材料2,谈谈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哪些。从个人收入获取途径看,居民收入是如何划分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水平2、科学精神水平2)提示1.改革开放前的平均化的单一“按劳分配”。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按要素分配。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属于按要素分配;工资和津贴如果是在公有制企业里属于按劳分配,如果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则属于按要素分配。3.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还包括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强制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必要扣除如成本、企业留成、上缴财政部分分配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不是各生产要素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所谓财政,就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选择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货币),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行为。2.按要素分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均存在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要素分类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3.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实行原因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主要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我国居民收入的分类分类主要内容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获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的范畴转移性收入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如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结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鼓励劳动致富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分配制度改革的讲话、批示、指示以及我国各地实施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结合新高考
本文标题:版高中政治(新教材)学案: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9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