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反思)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反思)何登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思:《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1、通过阅读地图和课文,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体会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2、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区的名称和位置。3、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这3个目标的设计是明确的、合理的,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前2个目标首先通过学生自身观察和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字和地图然后教师帮助补充归纳的方法来完成。从课堂实践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第3个目标的实现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检验的,但从课堂学生的各方面反应来看,应该可以达到既定的要求。对选择教学模式的反思:这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课余学生收集阅读资料并动手制作(车牌)、课前欣赏、课堂阅读观察、学生在原位与前后左右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发言、教师补充引导等。这一系列的过程,把每一个学生(无论是课余还是课堂)都调动起来了,手法是多样的、动员面是很大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成分是很多的,因此是很有吸引力,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教师“灌”的单一局面,改变成为全体动、学生带着问题到处“跑”(上网、去书店、去图书馆、找老师等)的主动学习的局面。就这堂课,从它的模式来看,起码有3个惊喜:A、再也不是过去的老师找学生要他学而是学生缠着老师“我要学”、“我要问”、“我要知道”。如:在课前准备时,有的学生找我问:“中国领土排第三,我想知道世界前十名的是哪些国家!我还想知道世界领土最小的十个国家,你能告诉我吗?”B、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就刚才那个学生的问题,我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办法去寻找答案。很多同学通过上网的方式不但找到了答案,还把每个国家的面积和他们所在的洲的位置都找了出来,甚至有的学生还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的来历也查了出来。C、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异常的融洽!师生之间的那种共同合作、共同探究、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情景是前所未有的。老师知道的,学生不一定知道,相反,有很多是学生知道的,老师就不一定知道。比如;同样是上述的问题,有个学生在网上查到了“梵蒂冈”是最小的国家,跑来问我:这个国家这么小,它是怎么来的?伊拉克比它大很多都被灭了,它那么小,干嘛没有被灭?我当时一下不能回答他的问题,就老实告诉他: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你回去查一查,我也回去查一查,看谁先查到,谁先查到就去找对方。学生兴致勃勃地跑了。我立即利用办公室的电脑查到了,但没有去找那个学生。结果第二天一早,那个学生(还和他的几个同学)高兴地跑来告诉我:他找到了。我说我这两天比较忙,没有时间去查找,我让他把答案告诉我。他高兴地、眉飞色舞地一口气把“梵蒂冈”的来历(形成过程)说完了。最后我对他表示了感谢,并鼓励他以后多帮助我查找有关的资料,他满口答应了,满意地走了。通过这件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师生的隔阂,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互助的良好关系。对学生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反思:本节的重点是: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相对的位置。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这个知识点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了解并记住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记住34个)。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的。关键是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上述的要求大部分都能够达到,有少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要求学生阅读地图,说明我国领土的辽阔这里,少数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对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反思: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欧洲有多少个国家,面积多大;世界最大、小的十个国家,很多同学表现积极,兴趣很浓。这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描绘一张中国行政图,并在上面填出34个行政单位的名称。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的态度都是很值得欣慰的。有的同学甚至用电脑来制作,并在不同的省份填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通过这节课,使我更多地体会了如何令学生学得“来劲”、教师教得“来神”,同时也体会到新课程的生命力。
本文标题:《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0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