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滇桂黔川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及相关技术规范、政策
滇桂黔川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及相关技术规范、政策一、石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石漠化监测公报)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2、加强法制,严格保护。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3、设立专项,综合治理。国家应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尽快编制石漠化防治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要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基本农田和配套小型水利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能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以及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综合治理,迅速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以本次监测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5年为一个周期的监测制度,定期监测、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二、广西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思路及实践探索(广西石灰岩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问题)1主要思路(1)石山地区先锋树种的筛选及人工造林技术研究;(2)封山育林,封、造、管相结合,恢复植被;(3)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山区群众植树造林,进行荒山绿化;(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减轻土地压力,解决山区群众生活问题;(5)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大力发展沼气池,种植速生经济林和薪炭林,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农村家庭因燃料缺乏而对造成的森林植被的破坏;(6)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和医疗卫生服务,控制乡村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地矛盾;(7)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科普宣传,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8)在生态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合人口居住的地区,有步骤的实施生态移民和开发式移民计划,减少环境压力;(9)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有特色的喀斯特洞穴景观和地下水及森林资源,开展生态旅游;(10)对石漠化地区的耕地进行改造,改革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保持水土,如进行坡改梯、修筑拦土坝,采用横坡垄作技术、生物梯化等技术减少水土流失;(11)进行石山地区高产粮食作物品种的引种和栽培试验研究。2实践探索:广西石漠化治理工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山区群众已经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广西石灰岩地区植被生态恢复重建的成功模式,如平果县的“任豆模式”、田阳县的“吊丝竹”模式、马山县的“弄拉模式”、恭城县的“生态农业模式”等。具体的操作模式有:(1)封山育林模式;(2)林、果、药、饲料模式(香椿+枇杷或挑子+金银花+任豆);(3)林、粮模式(香椿+粮食作物);(4)果粮模式(枇杷+粮食作物);(5)经济模式(如墨西哥柏、吊丝竹、香椿、降香黄檀、顶果木、狗骨木等);(6)果、药模式(四月桃+金银花);(7)木本粮食(板栗)+木本饲料(任豆、印度木豆)模式;(8)牧草模式(如种植象草、桂牧一号);(9)种植(特色水果)+养殖(猪、牛)+沼气(家庭能源)模式等。三、贵州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1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改善民生;2“三位一体”、统筹规划(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4突出重点、注重配套;5因地制宜、分区政策;6保护优先、建管并重;2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规划实施,有效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近期目标——(1)到2015年,水资源综合调配能力明显提高,工程性缺水得到改善。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27.1亿立方米,人均321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70万亩;(2)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有效改善,石漠化扩展态势初步遏制,森林覆盖率从39%提高到45%,活立木蓄积量从3.2亿立方米提高到3.8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5.6%,五年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1.6万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治理退化草地533万亩。3远期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需求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59.4亿立方米,人均389立方米;城乡生活、灌溉供水保证率分别提高到95%和7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5万亩,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遏制住石漠化扩展势头,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0%,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5亿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6%以上。五年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积0.6万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治理退化草地448万亩。3主要建设任务1水利建设:2011至2015年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382处,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1座,小型水库208座,引提水程60处,项目建成后新增总库容47亿立方米,新增兴利库容32亿立方米,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灌区82个,修建“五小”水利工程31万处,坡耕地综合治理250万亩2016至2020年,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139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31座,小型水库78座,引提水工程29处,项目建成后新增总库容10亿立方米,新增兴利库容7亿立方米;改造灌区41个,修建“五小”水利工程87万处,坡耕地综合治理150万亩。2生态建设:2011至2015年,营造林1280万亩,森林抚育29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633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35万亩;2016至2020年,营造林940万亩,森林抚育31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地46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265万亩。3石漠化治理:2011至2015年,封山育林育草425万亩,人工造林614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07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98万亩,建设基本农田373万亩;2016至2020年,封山育林育草11万亩,人工造林105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25万亩,治理退化草地183万亩,建设基本农田47万亩。四、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治理措施1加强领导,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应加强领导,多部门联动,共同开展治理工作。白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和议事机构,实行林业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多管齐下开展此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石漠化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2控制城市人口:控制城市人口是实现石墨化治理的首要措施。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外,根据白云区的土地承载力制定明确的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将市区的人口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3多策并举,综合治理: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措施为辅,有计划、分步骤的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协调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4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封山育林是实现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环节,是石漠化得到根治的重要途径,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应努力提高白云区的森林覆盖率;5加大石漠化监测力度:组建由乡、镇及区林业局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全区岩溶地貌进行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6因地制宜,分别筹划石漠化治理:对于无石漠化的土地,要以保持为主,尽量维持现状。对于潜在石漠化土地,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治理措施。对于轻度石漠化土地,要积极的恢复植被,并加强预防措施。对于中度石漠化土地,要采取治理为主、综合治理措施,采取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积极治理。五、云南石漠化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措施:对于不同地带的石漠化程度和石漠化类型特点,实行分类治理。(1)裸石出露70%以上的地段,采用封育为主与少量的人工促进技术相结合。在封山保护植被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经济灌木、藤本、草本进行覆盖,局部微地形补栽速生、萌生力强的树种。(2)裸石出露70%以下的宜林荒山荒地,以培育生态林为主,生态经济兼用林为辅,充分利用现有植被进行恢复,封育与局部造林结合。选用生长快、对石山适应性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人工促进结合人工种植的方式,应用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造林技术和保证快速生长的营林技术。以片林为主,局部采用复合型模式构建。(3)石漠化地区退耕林地,以建成生态林为主,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采用经济林或生态经济林模式。除了应用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有关技术外,重点应用块状混交和复合经营技术。经济林的营建模式采取乔灌-草-生物篱防护技术,在岩石坡面采用以藤本为主的岩面植被覆盖技术。2管理措施: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政府政务内容之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现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1)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开发治理资金的投入及自我积累;(3)加大资金及科技投入力度,进行规模治理;(4)加强部门间协调与合作。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计划、财政、农业、林业、牧业、水利、土管、环保、交通等部门的通力协作。(5)加快建立健全防治石漠化法规的建设步伐,依法治理。(6)在转变农业模式的同时,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展生态旅游业,充分挖掘喀斯特景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7)生态移民措施。将生活在重度石漠化地段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以利生态环境的恢复。六、我国南方典型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模式1农村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区——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措施——以沼气为纽带,以经济林草种植和庭院养殖为主要链环结构。即(庭园种植)椒-猪(庭院养殖)-沼(家庭能源开发)2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广西平果果化岩溶峰丛洼地措施——在弄拉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又叠加多种农林牧复合模式:粮-草-畜-沼循环生态型模式、林-草-畜立体生态循环模式、林-粮-禽复合生态模式、果-药立体生态模式、果-菜立体生态模式。3生态工程技术治理模式示范区——云南昆明市石林县措施——借助石漠化中得大小石头,建立有利于藤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将主要的植物生产面提高至各种高度空间,达到多层次多种类生产结构。4喀斯特山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示范区——重庆南川市南坪镇喀斯特石山区措施——荒坡地:生态林草+植物篱+牧草;陡坡耕地:经济林果+等高种植+工程土埂+经济植物篱;坡改梯新改梯地:蔬菜+护坎植物篱;缓坡耕地:经济或粮食农作物+经济条带植物篱+等高植物;稻田:保护性耕地+无害农产品5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示范区——粤北岩溶石山区措施——特色生态农业(林果、中药材、食用菌)+食草节粮型畜牧业(牛羊和家禽)+生态农业旅游业(民俗风情、森林生态旅游等)
本文标题:滇桂黔川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及相关技术规范、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1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