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五章--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念故事,猜性别】传统的性别定型观念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动的、依赖的和富有爱心的。男性的举止神态,应该处处表现刚毅、勇敢、奋争和大度;女性则应该时时渗透温情、妩媚、善良和柔顺。性别角色的获得,生物差异的确会起一定的作用。但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这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主要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适合两性的新模式—双性化概念。男性化一女性化所谓类型学的分类,认为所有或大多数女人属于女性化特质,所有或大多数男性属于男性化特质。心理学家热衷于识别、测量、描述人们在男性和女性特征上的个体差异。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一女性化概念的量表基于两个假设:第一,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个极端上;第二,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型,心理越健康。模型用连续统一体上不同等级来表达男性和女性。模型也意味着:1、男性化与女性化特征是相互对立的,处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2、意味着一个人身上的男性化特征越多,则女性化特征就越少。20世纪70年代,桑德拉·贝姆(SandraBem,l974,1976,1977)提出双性化概念。贝姆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她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贝姆反对适应良好的人是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她认为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把这称作双性化。贝姆认为,只有男性特征或只有女性特征的人缺乏适应能力。目前最流行的的量表是贝姆编制的性别角色调查表和个人特征问卷。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应该用更具体的、不夹杂情感的术语代替男性化和女性化这两个术语(Helgeson,1994;Spence,1993)。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第一种,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即男人化男人、女性化女人适应力强。第二种解释是贝姆的双性化模型。根据这种理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因为跟其他类型的人相比,他们能适应更多的情境。从总体上看,验证双性化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虽然有研究显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但还有一些研究并没得出这样的结论(Taylor&Hall,1982;Wordl,1978)。具体而言,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健康,自尊心更强。一些研究找到了支持男性化模型的证据(Marsh,Antill,unningham.1987)。对于性别类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致支持男性化模型(Whitley,1983)。即具备传统男性特征,例如:追求成就、运动性、强大有力的人对自己更感到满意。综上所述,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几乎没有研究支持一致性模型;第二,一些不一致的研究发现可能反映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测量方法的问题。第三,健康人格的某些方面,如应对压力和追求成就,和男性化特征有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与男性特征无关(marsh&Byrne,1991)。考察人们会对不同性别类型的人作出怎样的反应,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要求被试描述他们心目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性别未分化的人,说出他们的特征。男生、女生都偏爱双性化的人。可见,双性化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四种类型的男女配对:男性化男人和女性化女人,双性化女人和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和双性化男人,两个双性化的人(Ickes&barnes,1978)。研究结果是: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组最不喜欢他们之间的交往。一项研究考察了已婚夫妇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婚姻的幸福程度(Antill,1983)。研究结果表明,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另一项研究不仅在已婚夫妇中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而且发现在异性同居者、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Kurdek&Schmitt,1986)。首先,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因此,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因此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观察与性别相符的榜样,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男性化或女性化。和其他人格变量一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水平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稳定性。这些特质和人格适应有关,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尚未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第二种批评,认为双性化实际上是把自己出卖给男人,因为要成为双性化,必须在她的性格里添加男性化特征,使自己变得更像男人。五、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约斯伯·普莱克(JosehpPleck,1975)提出儿童在理解性别角色过程中,会经历一些阶段。他基本上像科尔伯格那样把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上。只是柯尔伯格的理论对儿童的描述到5-6岁为止。普莱克则把这一理论扩展到可以描述更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前习俗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概念模糊不清,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性别,也不知道某些事只有男人能做,而另一些事则只有女人能做。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获得性别认同和性别恒常性的观念。道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习俗的角色遵从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儿童知道了性别角色的规范,他们不仅自己积极地遵从,而且还要求别人能遵从它。这一阶段从童年开始,一直到青春期,这时,对性别角色的遵从达到高峰。在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后习俗阶段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他们企图冲破社会所强加的性别角色的限制。这一阶段的个体便发展了心理上的双性特征,作为对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观的反应。小结:双性化向男性化—女性化的传统观念发出挑战,并提出新的更为适应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以两分法看待性别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这是好的一面,但还需更多的研究。
本文标题:第五章--男性化、女性化及双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3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