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接下来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石壕吏》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是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本文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最为传诵的典范之作。能够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起到熏陶作用。2、内容简析:《石壕吏》是《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语言凝练质朴,故事情节生动,叙事巧妙,内容集中,是学生所喜闻乐读的文学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它与前两首诗的题材不同,是一首叙事诗。二、说学情:学生在本课的第一课时已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在此基础上,文本疏通、翻译学习难度不大,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沉郁顿挫的文风认识尚浅;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感受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这些还有待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三:说教学目标: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古今异义词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初步把握杜甫诗作主要风格,理解“诗史”和“诗圣”的含义。(3)、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达到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精炼的语言。(2)、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4.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情感,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5.教学难点:引生入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了解“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四、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朗读法: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习千法,读是根本。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先生读,互评,再视频朗读,生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2.合作探究法: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积极参与学习。本课以关键词语、关键诗句设问,引导学生学习,最后设置表演剧本,鼓励学生创新、合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能力。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及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二)学法1.诵读法:在诵读中熟悉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品悟文本语言及作者思想感情。2.圈点批注:在诵读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这样既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3.自助学习法: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倾向,编排剧本,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五、说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课文分析准备阶段,包括导入、背景介绍和朗读;第二环节为精析课文;第三环节为问题研讨;第四环节为课外延伸和升华结束。环节一(一)、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的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的,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史诗”,还可以为“诗史”。我们知道,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还有“诗史”之誉。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的诗堪称为“诗史”。(二)、释题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介绍:“石壕吏”“吏”,这里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的。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个又音节词,词义是二者的并集。这是古今异义的词义扩大现象。简介“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自读与范读先自读,再播放名家配乐朗读。这样会保证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原生态性。注意:握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开展示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活动,并鼓励相互评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感受古诗文的语言美)环节二、析课文(一)、疏通文意,通译全文逐字逐句逐段由学生依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文意疏通,教师纠正点播即可。这一阶段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朗读、翻译、记忆相结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是为后文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品读探究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作者投宿的时间地点和发生的事件。“捉人”一词在如实描绘中寓有揭露批判之意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的动荡不安。)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问:面对官吏来捉人,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明确: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免除徭役。《新唐书》卷五十《兵志》云:“凡民五十为兵,六十而免。”这里“民”不是“人民”的意思,而是专指“男子”。)段解:这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点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几句话就将矛盾展开,为下文老妇致词营造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交代出了老妇致词的由来。开端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问:官吏与老妇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反映出了什么?明确:两组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反映出官吏与老妇之间的尖锐矛盾。段解:这简单的两句总写了官吏进门时的横暴凶残和老妇的悲伤痛苦,揭示了鲜明的阶级对立和惨重的阶级压迫。第三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问:在老妇致词的内容中说了几层意思?明确: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问: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段解:这里借老妇的口述,紧扣“怒”字和“苦”字展开情节,写出了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官吏的凶暴和冷酷。小结:从“吏呼一何怒”到“出入无完裙”这一部分都是老妇在自诉不幸,痛苦的诉说着自己的苦,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发展过程。从“老妪力虽衰”到“犹得备晨炊”这里写的是老妇被逼无奈,为保家人平安,自请服役。同时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发展与高潮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问:谁在哭?(儿媳)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本部分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养成设疑、思考的习惯,对故事的发展和文章内容的了解及思考)环节三:问题研讨1、诗中有哪几个人物形象?“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杜甫为什么眼看着官吏的粗暴行径而始终保持着沉默?(参考: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希望官军尽快打败叛军,这样征丁拉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默认了差役的行为,只是觉得他们的方式太粗暴了。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同情人民疾苦。既爱国又怜民,左右为难。)2、老翁为什么逾墙走?是因为没有爱国之心而特意逃避军役吗?(参考:正确引导树立爱国之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3、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设想每一层中官吏是怎么说的?老妇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应答的?(明确:老妇:悲苦愤怒无奈)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写作手法的妙处?(明确:留白、语言精炼。)“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4、差役为什么不抓杜甫?(明确:杜甫的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所以他生下来就有不纳租不服兵役的特权。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也说,“生常不免租,名不隶征伐”。)(对文中疑难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全文的理解)环节四:课外延伸和结语(一)、课外延伸: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选自杜甫《北征》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幼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杜甫《彭衙行》“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孟棨《本事诗》(设计意图:了解杜甫作为“诗史”的诗歌特色,对其诗歌语言及内容有进一步的体会)(二)、结语:可以说,杜甫是时代和人民的传声筒。自已穷困潦倒,他心系国家生死存亡,关心人民疾苦。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不仅是因为他诗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在穷时依然心系天下,这才弥虽珍贵。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依然能依稀听见这们时代的良心为国家为人民奔走呼号。我们不以穿越时空去体验当时的战乱之苦,但我们仍能清晰地感受到他那拳拳之心。同学们,当我们为了一些小事而耿耿于怀时,何不想想杜甫那样的先人,想想他们的壮志,想想他们的情怀,也许我们的心胸就会豁然开朗。(设计意图:加深对文章及杜甫思想感情的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布置作业:1.老妇的家庭悲剧藏问于答,邀请学生表演官吏与老妇的对话,要求有动作、有语言、有表情。必要时,老师也可以参演。目的: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内涵,突出重点。2.将《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六、说教学反思一问一答法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层层诱导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要较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状况,还需延伸一些资料。选杜甫诗,一举两得。既反映社会实况,又侧面说明杜甫精神的可贵处。五、板书设计:开端:有吏夜捉人暮发展:听妇前致词夜时间顺序高潮:请从吏夜归夜久结局:独与老翁别天明
本文标题:说课稿·石壕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3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