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周中高2010级语文必修④导学案编制人:贾金凤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年3月编号61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阅读鉴赏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词人的爱国情感和战斗精神,提升自我人格,强化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教学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学习课时】三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评价•“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铁板铜琶“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话:“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即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篇载: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二、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周中高2010级语文必修④导学案编制人:贾金凤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年3月编号62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补充:用典的意义和作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三、字词积累(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遥岑.(cén)玉簪.(zān)螺髻.(jì)鲈.(lú)鱼堪脍.(kuài)倩.(qìng)揾.(wèn)舞榭.(xiè)狼居胥.(xū)佛狸..祠.(bì)(lí)(cí)(二)、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眺望远处的山岭。涔,小而高的山。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断鸿:失群的孤雁风流:建立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指孙权)脍:把鱼、肉砌细北顾:向北看。作者借宋文帝北伐失败事作为针砭。倩:请人做某事,相当于“请”可堪:可以忍受揾:揩拭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四、整体感知(一)、为了声韵和谐,词中多有语序倒置的句子,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诵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周中高2010级语文必修④导学案编制人:贾金凤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年3月编号63(二)、在朗诵的基础上诵读词作,整体感知,并用自己的话概述词的基本内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明确: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遥望远处的山岭,犹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叫声中,站在楼上瞭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杆拍遍,但没有人会领会登临楼台的用意。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流水,忧愁风雨,树木犹此。请谁还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泪。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明确:大好江山永久的存在,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绩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刘裕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尖锐,配备精良,其实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到北方去了。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建立像封狼居胥那样的功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一片吃祭品的乌鸦和充满了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合作探究一、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分析词的上片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明确:楚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2.1)结合诗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2)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3)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开篇写景,雄浑而不失清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突然愁恨满怀,是因为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落日”————本是自然景物,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明确:1)苍凉空阔的意境2)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3)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周中高2010级语文必修④导学案编制人:贾金凤审批人:使用时间:2012年3月编号64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是无人知晓,无人理解,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可谓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二)分析词的下片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结合这些历史人物,说说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湖,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不屑于买田置产贪图享受,同时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并说其写法的作用?明确:用典(借典古抒情)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上片哪一句义近而相呼应?明确: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得不到慰籍。“无人会、登临意”三)感受情怀根据全文总结词人登上建康赏心亭,具体哪些情感无人领会呢?明确:对江山沦陷的愁恨、对北方故乡的思念、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对缺少知音的感慨、对乐于归隐的不懈、对谋取私利的羞耻,对时光流逝的可惜、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二、欣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思考:上阙和下阙分别用了哪些典故?明确:孙仲谋(孙权)上阙﹤寄奴(刘裕)元嘉草草(刘义隆)下阙﹤佛狸祠(拓跋焘)廉颇2、分析上阙a、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明确: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周中高2010级语文必修④导
本文标题: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5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