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9届高考调研文言文复习之——-断句
2019届文言文第一轮复习之断句——提升解题技能确保高考题型全通关考点:分解·突破思维建模,传授应试知能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从全国各地高考命题来看,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课标全国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文内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无论哪种题型均应掌握“断句6大标志”。当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可灵活运用排除法来快速断句。优课一借助6大标志断句——知从何处断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意的领会。因此,通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解答断句题,应先通读语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句题可以抓住以下“6大着眼点”。(一)凭借名(代)词断句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代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代词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遂入”等就不再提姓了。常见代词有:表示“我”吾、余、予表示“你”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他”彼、此、其、之表示“这”此、是、斯、兹、夫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注】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注】赙(fù):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答案B解析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殷富”的主语是名词“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名词“妻子”、宾语是代词“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参考译文】原涉,字巨先。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妻子儿女全数得到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了冢庐,为父亲守了三年丧,因此他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由于受到大司徒史丹的推荐,说他能处理繁难事务,原涉便当上了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早就听说过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2.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答案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解析这一语段只要找出“谓”“曰”等动词来判断出人物的对话,本段就可以断句。【参考译文】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里有甘甜的泉水,锅里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火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三)凭借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加点的虚词作为发语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2.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例:(1)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加点的虚词放在句尾,作为句尾语气词,应与后一句断开。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例:(1)孰.与君少长?(《鸿门宴》)(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3)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加点的虚词都是疑问词,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4.复音虚词(包括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例:(1)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六国论》)(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加点的虚词一般作为关联词语,一般放在句首,与前一句应断开。5.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例:(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吾从而.师之。(《师说》)(3)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加点的虚词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抓住句中的虚词。画波浪线部分涉及的虚词有“何”“奚”“为”。“何”“奚”一般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为”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后面要断开。因此,“何预我事”“自苦奚为”两句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C、D三项。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也应该注意。【参考译文】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政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的事情,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位的情况。况且管理百姓的长官,是各种职责都聚集于一身的人,比如学校教育,比如驿站转运,比如粮草贮藏,比如狱讼判断,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比如桥梁堤坝设置,总共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如果说先前的官员没有整治好,那与我有什么关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被别人替代而离开,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这样的思想一旦萌芽,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毁坏。前辈有言:对于国家的事务,如果一点儿都不尽心力,只是设法取得俸禄,他一定会在上天那儿获得惩罚。(四)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反问句、变式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抓住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A、B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晏平仲(晏子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辅助齐国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诸侯。(五)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选自《六韬·盈虚》)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解析此句中多次出现对称结构,“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结构对称,“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结构对称,这些对称可作为断句的标志。【参考译文】对自己所厌恶的人,如果建立功勋同样给予奖赏;对自己所喜爱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进行惩罚。存善心于天下,赡养鳏寡孤独之人,赈济遭受天灾人祸之家。(至于帝尧)自己的生活,则是十分
本文标题:2019届高考调研文言文复习之——-断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8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