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结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的出现1、发展的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②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支撑③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资本主义生产“黄金时期”(50-7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含义:3.理论:4.特征:5.结果:6.实质:(1)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2)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国债大增,财政赤字加大;(2)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7:评价积极性:消极性: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①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根本原因)②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直接原因)经济停滞或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8、70年代的经济“滞胀”现象特点:表现:原因:9、调整:(1)、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8.75.66.3-0.8-1.93.33.94-2-10123456789195019601970198019902000年份增长率(%)黄金滞胀复苏繁荣衰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目的: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内容: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4.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4.过程:20世纪八十年代5、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积极:(1)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2)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负担过重。(3)给纳税人带来沉重负担,引起中产阶级的不满。消极:成功实践:日渐完备:继续发展:缩小规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73年经济危机后①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②其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1)兴起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3)作用: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2.“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1)时间:(2)含义:(包括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经济网络化(3)特征:一是电脑代替人脑;二是互联网的开通,以数字为基础的经济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一切.(2)、知识经济两大标志(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4)、“新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新经济”出现标志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基础知识经济主导信息技术内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局部调整有利生产力发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国家干预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1.(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4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采取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BCD选项明显错误。•2.(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B解析:本题考查1973年石油危机,意在考查考生依据材料信息,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3.C解析: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09年广高考23题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4.C解析:罗斯福上台于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可以说上台之前美国就已出现了严重经济衰退。罗斯福的批注把书本提倡的观点说成是“哪有此等好事”,明显是不赞成国家干预经济,说明在当时他还没有新政的理念。提议政府增加开支,实际上是好召政府干预经济,说明虽然罗斯福在此之前不赞成经济干预,但是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就已经萌生。5.(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6题)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5.C解析:“君权神授说”是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二者是相矛盾的。智者学派思想属于古希腊哲学派别,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也可看得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B也符合题意;“君权神授”是说皇权是上帝授予的,不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不得反抗,而“社会签约论”是说国家是按社会契约形成了,谁违背民意,阻碍国家的发展,侵犯人民的权力,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观点相反,不具有继承和发展关系,符合题意。故C为正确答案。6.(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13题)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6.D•6.D•解析:本题考查面对福利国家的消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措施。解答本题时首先可从时间上做判断:福利政策或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在二战之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再由“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等信息进行判断,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以经济的干预,通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1973年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因而纷纷调整政策,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福利开支。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23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7.C••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把握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重要原因是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中东国家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实施禁运,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二战后,世界经济就开始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项可排除;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项可排除。8.(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5题)“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把富人的收人再次分配给穷人”。这一主张属于()A.人文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D.凯恩斯主义8.D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取材料信息,“政府应该用税收手段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体现出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10.(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4题)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B10.解析: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容。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这张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现代化的世界进程/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从自由放任到国家调控资本主义。分析: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练一练:1.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C2.有学者在谈及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建设时指出,资产阶级在某些方面的“宽容”,那也不过是“为了赢得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这说明西方国家的“福利建设”()A.不利于企业主的资本积累B.表现了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念C.目的在于改善工人的处境D.体现了资本家剥削方式的调整D3.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型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由此可以推断,美国()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D
本文标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9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