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平衡稳定性:反映了物体维持原有状态和抵抗倾倒的能力。2.制动: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3.应力:所考察的截面单位面积上的内力4.应变:对于构件任一点的变形(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形变),只有线变形和角变形两种基本变形,分别由线应变和角应变来度量。5.黏弹性材料的特点:①蠕变: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蠕变。②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③滞后:对物体作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5.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与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冠状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2.内收(adduction)与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3.内旋(internalrotation)与外旋(external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6.人体运动链:三个或三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分为开链和闭链。7.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呼吸运动、体液流动、肌骨系统运动、消化系统运动、还有额面运动等。8.人体能量代谢分为三大功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9.能量代谢当量(梅脱):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耗氧量,单位为ml/(kg*min),1MET=3.5ml/(kg*min)10.靶心率(THR):指在运动时应达到和保持的心率。11.骨单位:是骨密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位于骨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骨密质的主体。从骨单位的横断面可以看到同心分布的骨板,成为不同直径的、—层套一层的封闭的圆柱,这种结构又被称为哈佛氏系统。12.骨重建:在成人期,骨生长停止,但骨的形成和吸收仍在继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称为骨重建。13.骨构建或称骨塑形:在人的生长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呈线性增长,表现为骨皮质增厚,骨松质更密集,这一过程称为骨构建或称骨塑形。14.骨重建过程分为5期:第一期:休止期或静止期。第二期:激活期。第三期:吸收期。第四期:转换期。第五期:形成期。15.骨重建单位(BRU):一个骨重建所形成的结构为一个骨重建单位(BRU)。16.以长骨为例,骨骼的血液供应来自三个不同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方面:滋养动脉、骨端、骨骺和干骺端血管、骨膜血管。17.骨的功能①力学功能(1)支撑功能(2)杠杆功能(3)保护功能②生理学功能(1)钙、磷贮存机能与物质代谢功能(2)造血机能和免疫功能17.衡量骨承载能力的三要素:①强度:即指骨在承载负荷的情况下抵抗破坏的能力。②刚度:即指骨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③稳定性:即指骨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力。18.载荷:即外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当力和力矩以不同方式施加于骨时,骨将受到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等载荷。19.持续载荷对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骨受到持续低载荷作用一段时间后,其组织会产生缓慢变形或蠕变。20.一般而言,骨承受负荷的能力的排序:压力拉力剪切力扭转力。21.骨应力:当外力作用于骨时,骨以形变产生内部的阻抗以抗衡外力,即是骨产生的应力。22.骨应变:指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局部变形。其大小等于骨受力后长度的变化量与原长度之比,即形变量与原尺度之比。23.应力-应变曲线分成两个区: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24.屈服点:弹性区末端点或塑性区初始点称屈服点。25.弹性极限:该点对应的应力是产生骨最大应力的弹性形变,亦称为弹性极限。26.弹性变形区:屈服点以前的区。在弹性变形区内的载荷不会造成永久性形变(如骨折)。27.塑性区:屈服点以后的区。此时已出现结构的损坏和永久变形。当载荷超过弹性极限后,骨发生断裂即骨折。28.弹性模量:在应力-应变曲线弹性区的斜率叫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表示材料抗形变的能力。弹性模量越大,产生一定应变所需的应力越大。29.骨应变能量:达到极限负荷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下面积,表示导致骨折所需要的能量。30.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包括骨的材料力学特性和结构力学特性。31.骨组织的基本生物力学特性:1)各向异性、2)弹性和坚固性、3)抗压力强、抗张力差、4)耐冲击力和持续力差、5)应力强度的方向性、6)骨的强度和刚度、7)机械力对骨的影响、8)骨是人体理想的结构材料。32.骨松质由针状或片状骨小梁相交织成网状结构。33.其显微结构分为四种基本结构类型:针状非对称形开放网格、片状非对称形封闭网格、针状圆柱体形开放网格、片状圆柱体形封闭网格。34.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时称骨折。35.骨松质的微细骨折:显微镜下所能看到的骨小梁裂损称为骨松质微细骨折。36.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37.肌原纤维:①粗肌丝由肌球(肌凝蛋白)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②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38.肌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①静力性运动:也叫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时肌肉的张力或应力作用在附着点上,起止点无位移,肌肉的收缩力与阻力相等,肌肉长度保持不变不影起关节活动,因此等长运动不产生运动动作,也不做功。②动力性运动:是指形成运动动作的肌肉的运动形式。包括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39.运动单位: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运动单位。40.肌力:又称最大力量是肌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41.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2.肌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力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5.杠杆效率42.离心运动:是指肌收缩时肌力低于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被拉长。43.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包括起动力量、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制动力量。44.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45.肌耐力: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体现肌对抗疲劳的水平。46.肌张力:是肌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47.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强:肌痉挛(速度依赖性)、肌强直(包括齿轮样强直和铅管样强直)48.协同作用: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49.肌的分类:(依据功能作用)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50.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跨步动作模式51.肌肉对运动负荷适应性表现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三个层次:保持基本结构和功能、超量恢复、肌增大。52.广义的肩关节由肩肱关节、肩锁关节、肩胛胸廓关节和胸锁关节四个关节所共同组成。53.胸骨、锁骨、肋骨、肩胛骨和肱骨组成肩胛带的关节即肩关节复合体。54.肩袖肌群(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和关节囊韧带混合成纤维囊,提供了盂肱关节的稳定性,肱二头肌长头也对盂肱关节起稳定作用。55.肩胛胸壁关节不是一个真正解剖学概念的关节,是肩胛骨的前面和胸廓的后外侧面间的一个衔接面。56.盂肱关节的外展或屈曲伴随肩胛骨的上旋,就是盂肱节律。范围:1.25:1to2.9:1。57.狭义的肘关节是一个单轴的滑车关节,从生理学和运动学角度讲,肘关节是由三个关节共同包裹在一个关节囊内组成的复合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上尺桡关节组成肘关节。58.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距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有远侧骨折断端指向背侧倾斜,前倾角度减少或呈负角,典型者伤手呈银叉畸形。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所有骨折的6.7%,好发于老年人,女性较多,有“老年性骨折之称”。59.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60.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61.在解剖前臂完全旋后位,上臂与前臂之间形成一个开向外侧的钝角,称携带角。标记为其补角:男性10°~15°,女性20°~25°。62.前臂旋转的中立位:是“拇指向上”位,即完全旋前和旋后的中间位置。63.前臂旋转的功能弧度:平均而言前臂旋前约为75°,旋后约为85°一些日常活动所需前臂旋转的角度仅有约100°,即旋前约50°至旋后约50°之间64.腕管:是一个骨性纤维管由桡侧为舟状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状骨,背侧为头状骨、舟状骨及小多角骨、掌侧为腕横韧带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65.腕管综合症:是指腕管骨折、损伤或肿胀均可造成对正中神经的压迫引起的临床疾病。66.“鼻烟窝”:近侧界为桡骨茎突,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肌腱及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并且可触及桡动脉搏动。67.腕关节的组成:桡腕关节、腕掌关节、腕骨间关节。68.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尾椎后凸69.脊柱的功能:保护功能、承载功能、运动功能、全身运动协调控制功能。70.脊柱功能单位(FSU):是指两个相邻椎体及其连接结构,后者包括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等。71.腰椎柱:是腰部脊柱的骨性结构,由5个腰椎体和它们的椎间盘组成。72.腰椎间盘功能: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联结上下椎体,并有一定活动度、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缓冲作用、保持椎间孔的大小、维持脊柱的曲度。73.甩鞭伤:指汽车低速相撞时驾驶员的上半身被甩向前,然后再向后,这种相向运动过程,常可导致颈椎或腰椎损伤,这类损伤称为加速伸展性损伤,又称甩鞭伤。74.脊柱的稳定机制:脊柱稳定系统:被动子系统(又叫内源性稳定系统包括椎骨,椎间盘,关节囊和脊柱韧带)、主动子系统(又叫外源性稳定系统包括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组成)、神经子系统75.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纵轴所形成的角为颈干角,成年平均成125°,如果大于125°,称为髋外翻,并伴有下肢长度的增加;小于125°成髋内翻,并伴有下肢长度的减少。76.前倾角:股骨颈的轴线与股骨内外髁的髁间连线间有一向前扭转的角度,为10°~30°(平均12°)锐角。77.膝关节的半月板功能:1.传导负载:减少膝关节活动时,接触面不吻合,使接触面积增大,压力分布均匀。2.维持稳定:加深胫骨髁关节面,并在前后移动中,始终使膝关节的接触面积最大。3.减轻震荡: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吸收一定的负荷震荡。78.力学轴与解剖轴在膝关节相交时形成的夹角,如果角小于170°,称为膝外翻。如果角接近180°或向内侧开放,称膝内翻79.Q角:是股四头肌肌力线和髌韧带力线的夹角,即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的连线为股四头肌肌力线,髌骨中点至胫骨结节最高点连线为髌韧带力线,两线所形成的夹角为Q角。80.足弓: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足跗骨和跖骨借助韧带牢固相连,构成具有少许活动的凸向上方的弓形骨骼结构,称为足弓。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弓。81.纵弓:包括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两部分,均止于跟骨结节82.横弓:在前足的横切面上,由骰骨、三块楔骨与跖骨排列而成,向前足背隆起的弓形。其最高点在中间楔骨。83.足弓的功能:(1)支持体重(2)缓冲震荡(3)保护作用(4)增强适应(5)推进作用84.血管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①血管对运动的适应:受过训练者新生毛细血管增多、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毛细血管与肌纤维的比值增大。②血压的变化:收缩压、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运动时,收缩压升高,并与运动强度的增大成正比;不论强度如何,舒张压的变化很小。85.运动对冠状动脉的影响(适应性):改善
本文标题:人体运动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9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