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慈悲效应心理科刘海强慈悲效应慈悲效应又称宽大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慈悲效应在一项研究中,大学生把92%的教授评定为“好的”,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他们同时有正性和负性印象时也如此。西尔斯(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慈悲效应一、是由马特林(Matlin)提出的“极快乐原则”,它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当人们被美好的事物包围的时候。比如善良的他人、晴朗的天气等,他便觉得愉快。慈悲效应即使后来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比如自己生病、邻居对自己不友好等事情,人们依然会依照美好的经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有利的评价。慈悲效应其结论是,大部分的事物总是被评价得高于一般水平,因为与不愉快的事情相比,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人回忆起。慈悲效应二、是由西尔斯(Sears)指出,人们对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价要比对其它物体的评价更宽容。慈悲效应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作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他人的评价也比较高。但这种慈悲效应只发生在评价人的时候。慈悲效应除了在评价他人时持积极的态度外,人们在评价自己时存在更加乐观的偏见。慈悲效应除了在评价他人时持积极的态度外,人们在评价自己时存在更加乐观的偏见。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相信,与其他人相比,自己更可能经历积极的事情,而不会经历消极的事情。我们大多数人相信,与别人相比,自己更有可能会找到一份好工作,婚姻会更幸福,更长寿,而很少想到自己今后可能的消极经历,比如,火灾、重病或离异。慈悲效应这种积极偏见还会使我们相信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够做比我们实际能做的更多的事情,这就是计划谬误。慈悲效应比如我们会常常为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最终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按照计划完成工作。慈悲效应由此可见,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人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宽大而乐观的,因此,在知觉他人和自己的时候,我们都要注意到这一点,尽量客观评价。
本文标题:慈悲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0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