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会文化模式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背景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文化适应模式与语言教学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思路报告大纲马来西亚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韩国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越南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化适应模式的论背景第二语言习得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与文化JohnH.Schumann(1973)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假设理论背景认知能力社会距离心理距离年龄Alberto(33岁)Schumann(1973)母语与目的语的联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洋泾浜假设(1976)洋泾浜假设(1976)•文化适应取决于社会距离没心理距离两个因素•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Schumann(1978)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背景化适应模式的体内容具体内容Schumann(1976b,1978b,1986):文化适应的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有着理想的对应关系文化适应模式心理距离社会距离化适应模式与言教学留学生习得汉语时要同时掌握汉语语言能力和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两者均包含了了文化因素,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汉语和融合在汉语中的文化因素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必须同时习得。相应地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同时导入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使跨文化交往得以顺利进行。文化因素对汉语教学的必要性文化对比•汉语和外语存在许多不完全对应的词语•语法系统的差异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语用中也体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旁白的方法•在语言教学中融合文化知识多元教学方法•图片,电影,幻灯片与学习者交流,帮助他们度过休克时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来西亚学生的化适应模式JWBerry,U.Kim等:从个人层次角度来看,文化适应的四种模式•种族平等:认识到适应所在国文化的重要,同时保留原有价值观和认同。(马来西亚华人倾向与这模式)•同化模式:一味适应所在国文化而放弃本族文化,彻底被同化。(属极少数。大多为穆斯林)•游离模式:对原有文化认同的保持过于强烈,拒绝认同所在国文化,甚至达到排斥的程度,游离于所在国文化之外(出现于老一辈的华裔,尤其出生于中国,后迁移至马来西亚的华人)•边缘化模式:排斥本族原有文化,也排斥所在国文化。(倾向于西方文化的年轻一代)以马来西亚学生为例马来西亚华人倾向于第一种模式。(刘以榕,2004)•华裔•其他•华裔•马来裔•印裔、其他•马来裔•穆斯林孩子•马来裔•华裔•印裔•其他族群(原住民、少数民族等)国立中学宗教学校华文中学国民型中学以马来西亚学生为例非华裔学习汉语•有很多华裔朋友,汉语学习效果较好。以马来西亚学生为例华裔学习马来语•融合型:认同马来语为国家第一语言的地位。社交圈子里有很多非华裔,马来语较流利。•工具型:通过国家重要考试,考入当地大学工作需要(当公务员)。以马来西亚学生为例华文中学印度裔学生(高中)拉古华然•他非常喜欢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历史,成语和名言。•从小在华人环境长大,熟悉华裔生活习俗,因此在华文学校学习对他而言并没有面对太多文化适应上的困难。•他自称自己是80%的华人,因为他的邻居都是华人,从小就和华人朋友一起生活玩乐,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说华语。父亲从小就开始启蒙教育。•他表示自己在学习华文和说华语的过程中并没有面对困难,自然就学会了。马来西亚华文中学韩国籍学生(初中)河曙琼•2006年与家人迁居马来西亚,入读当地华文小学。•学华文的心得:多读华文书,多用华语交流,即使班上有韩籍同学,也坚持以华语与对方沟通。•在华文中学学习的环境中,她非常喜欢学校的学习环境。•虽然课业压力大,但很充实。•她的志愿是当外交官,所以积极加强各种语言的掌握能力华文中学马来裔(初中)哈齐齐•毕业于华文小学,从小有很多华人朋友。•他的父亲是马来人,母亲是泰裔。一家人都会说泰语,为学习华语而选择了华文学校。•他们全家都喜欢华人的文化习俗,华人节庆时,他们都积极参与。•在学习寄宿期间,哈齐齐和华人一起相处、求学,并不觉得生活上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哈齐齐是穆斯林,学校提供空间让他们祈祷,膳食从校外打包清真食品。斋戒月期间,华裔朋友都自行避免在他面前进食。•每逢星期五,哈齐齐自己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清真教堂祈祷。虽然生活在华人圈子里,他仍保留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庆祝开斋节时,华人朋友也上门祝贺及分享节庆的喜悦。哈兹尔(初中)马来裔•父亲是马来人,母亲是原住民。和哈齐齐一样,毕业于华文小学。•自小习惯和华人相处,在校求学感到快乐自在,生活起居饮食都没有太大问题。以马来西亚学生为例国学生的化适应模式教育因素教育方法较为传统,应试教育为主文化因素师道尊严,群体意识性格因素•口语表达明显低于有待汉语水平会话交流主动性较差•口语表达比较严格遵循语法规则,语句较为规矩,对书面的依赖性强,韩国学生学习态度很认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注重遵守与法规范,所说的语句较为严格地模仿教材或课堂教师所教的例句表达方式。•语言、语调问题较严重韩国学生汉语口语表达的特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重视“预热”阶段;寻找学生兴趣的话题(卡拉ok,韩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团体精神口语课堂教学技巧南学生的化适应模式常见偏误:•语音:送气音/不送气,塞擦音;第一声/第四声,轻声,儿化音•汉字:阅读以及书写能力比较弱•语法:趋向补语•词汇:顺序(菠萝/萝卜,蜂蜜/蜜蜂)缩略词,外来词,音译词(中传)越南学生学习常见偏误为例越南学生特点:•适应能力强•文化相似程度:高•封闭程度:低•学习动机:主要是工具型越南学生与中国文化化适应模式的究思路支持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1976a,1976b,1978a,1978b,1986)•Stable(1978)不支持文化适应模式•Schmidt(1983)•Kelly(1982)•England(1982)理论以及实验争议文化适应模式的争议“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正确的。但是把文化适应模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惟一关键因素,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特别是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则未必全面。”刘珣(2000)文化适应与语言习得水平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文化适应与二语习得关系被试数量基础为大规模被试者与习得效果之间的关系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在不同时层面上考察全面反应二者之间的关系习得水平的测量测量的标准考察方法统一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制定有效考察12项因素的量表全面反应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时间作者题目研究方法199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论述1994盛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论述1995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举例+论述杨平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论述1996杨平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对比分析对比分析1997庄恩平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研究论述曲政俞东明语言功能·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论述1998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论述董耐婷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论述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论述1999刘越莲语用迁移与中德跨文化交际对比分析2000刘越莲礼貌与跨文化交际综述与对比分析施家炜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导性调查+调查问卷王鹏张本慎选择法则与跨文化交际总结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评论2001王鹏和谐法则与跨文化交际论述2002李建忠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论述2003龙千红翻译促进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论述黄敏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对比分析2004陆陈香港普通话教学中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总结概括2007王淑英浅谈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论述董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论述2009孙乐岑等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调查参考文献毕继万(1998)《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陈光磊(1992)《语言教学种的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董耐婷(1998)《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外语研究,第3期。董明(2007)《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琐谈》,语言文字应用,12月版。高一虹(1998)《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道”与“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黄敏(2003)《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第4期。李建忠(2002)《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几种要因》,外语教学,第2期。刘颖晴(2007)《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与语用失误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刘以榕(2004)马来西亚华族的文化适应与华文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刘越莲(1999)《语用迁移与中德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第2期。刘越莲(2000)《礼貌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第1期。龙千红(2003)《翻译促进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第4期。陆陈(2003)《香港普通话教学中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第4期。曲政,俞东明(1997)《语言功能·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外语界,第4期。盛炎(199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体学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时成伟(2008)《第二语言习得中文化休克现象的文化阐释及其对策[J]》,安徽文学第9期。施家炜(2000)《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孙乐岑,冯江平,林莉,黄筱衫(2009),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王建勤(1995)《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王建勤(2010)《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社。王淑英(2007)《浅谈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双语学习,7月版。王鹏,张本慎(2000)《选择法则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第1期。王鹏(2001)《和谐法则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第2期。吴平(2006)《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许菊(2000)《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外语教学,第1期。杨平(1995)《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外语教学,第4期。杨平(1996)《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对比分析》,外语教学,第4期。庄恩平(1997)《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研究》,外语界,第1期。星洲日报(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独中(华文中学)专题报道:2010-04-04=517^Thankyou^
本文标题:文化适应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0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