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集中研究河口和沿岸水体中痕量元素的原因:1.河口是河水与海洋的交汇区,许多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都在这一区域发生。2.河口和沿岸水体受大陆径流、人类污染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大,痕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较大。3.河口沿岸水取样方便。2.6.1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1.天然来源:地壳岩石风化、海底火山喷发和陆地水土流失,将大量的重金属通过河流、大气直接注入海中,构成海洋重金属的本底值。2.人为来源:工业污水、矿山废水的排放及重金属农药的流失,煤和石油在燃烧中释放出的金属经大气的搬运进入海洋。2.6.2重金属污染的危害1.重金属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不仅与金属的性质、浓度和存在形式有关,而且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和发育阶段。2.对生物体的危害一般是HgPbCdZnCu,有机汞高于无机汞,六价铬高于三价铬。3.一般海洋生物的种苗和幼体对重金属污染较成体敏感。4.两种以上的重金属共同作用于生物体时,比单一重金属的作用要复杂得多。相加作用:重金属混合毒性等于各种重金属单独毒性之和相乘或协同作用:重金属混合毒性大于各种重金属单独毒性之和拮抗作用:重金属的混合毒性低于各种重金属单独毒性之和2.6.3重金属的迁移与转化1.物理迁移过程:海-气界面重金属的交换及在海流、波浪、潮汐的作用下,随海水的运动而经历的稀释、扩散过程。2.化学迁移过程:重金属元素在富氧和缺氧条件下发生电子得失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价态、活性及毒性等变化过程。3.生物迁移过程:海洋生物通过吸附、吸收或摄食而将重金属富集在体内外,并随生物运动而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迁移。或经由浮游生物食物链而逐渐放大,使主营养阶的生物体内富集着较高浓度的重金属,危害生物本身或由于人类取食而损害人体健康。2.6.4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规律1.河口及沿岸水域高于外海2.底质高于水体3.高营养阶生物高于低营养阶生物4.北半球高于南半球2.6.5重金属对海洋的污染HgCdPbZnCuCr1.汞主要通过体表的渗透或摄入含汞的食物进入生物体的;对于海鸟及某些路栖海兽,还通过吸入蒸发的汞而进入人体内;浮游植物中的汞主要是通过体表渗透的;汞进入鱼、贝体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饵料的摄食以及体表的渗透和鳃黏膜的吸附。进入途径2.研究表明,有机汞化合物的毒性比无机汞化合物大得多。甲基汞化合物对海洋生物的毒害最明显。3.海水的汞污染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甚至达到致死的程度;体内蓄积了大量汞的鱼、贝,对人类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危害HgCd的存在形式1.天然淡水中,Cd的含量大约为0.01~3μg/dm^3,中值为0.1μg/dm^3,主要同有机物络合状态存在。2.海水中Cd的平均含量为0.11μg/dm^3,主要以CdCl2的胶体状态存在。3.此外,还有Cd的胶态有机络合物类腐植酸盐与Cu,Hg,Pb,Sb,Zn的类腐植酸盐共存。Cd的危害Cd在鱼体中干扰Fe代谢,使肠道对Fe的吸收减低,破坏血红细胞,从而引起贫血症。Cd在其他脊椎动物体中也有类似的危害作用。人们长期食用被Cd严重污染的海产品,就会引起骨痛病。Pb对海洋的污染:海水中Pb的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的排入和大气沉降,由汽车排气而进入大气中的胶体状Pb的数量相当大。Pb对鱼类的致死浓度为0.1~10μg/dm^3。Pb对各种海洋生物的毒性,现在还没有很多资料可查,但有人指出,某些动物在Pb浓度超过1μg/dm^3的海水中暴露很短时间即可中毒。Zn对海洋的污染:海洋生物对Zn的富集能力很强,其中贝类的含Zn量特别高。Zn对牡蛎的生长影响很明显;Zn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毒性比对人和温血动物要大许多倍。当海水中Cu的浓度为0.13μg/dm^3时,可使生活在其中的牡蛎着绿色。Cu和Zn对牡蛎的协同作用要比单一的影响大很多。在绿色牡蛎肉中,Cu和Zn的含量比正常牡蛎高10~20倍。CuCr三价铬和六价铬对水生生物都有致死作用,铬能在鱼体内蓄积。三价铬比六价铬的毒性高。铬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躯体缺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但如含铬过多,对人和动物都是有害的。2.6.6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与处理方法控制污染源、改进生产工艺、防止重金属流失、回收三废中的重金属以及切实际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经常对海域进行检测和监视,是防止海域受到污染的几项重要措施。重金属的处理方法1.使溶解态的重金属转变成不溶性重金属化合物或单质,从废水中去除重金属含量,可应用中和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上浮分离法、离子浮选法、电解沉淀法、电解上浮法或隔膜电解法等;2.将重金属在不改变其化学形态的条件下从废水中进行浓缩和分离,可应用反渗透法、电渗法、蒸发法、离子交换法等。
本文标题:重金属污染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2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