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贵族意识”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贵族意识摘要:出版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一直被视为是简·奥斯汀最受欢迎的小说。小说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生活为素材,写的是绅士淑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但贵族意识在整部作品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结合文本和作者的生平,论述小说中贵族意识的具体表现,以及贵族意识与文本主题、作者思想的关系。关键词:贵族意识、傲慢、婚姻、作者思想简·奥斯汀出生于英国南部颇有文化教养的牧师家庭,父亲是一位博学之士,母亲出生于贵族家庭。她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社会发展上正是一个从资本主义前期进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渡时期。这时的英国社会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呈现着比较落后的面貌。尤其在奥斯汀所生活的农村,旧势力的影响更为严重。在那里,由于还没有进行议会改革,政治势力都集中在贵族、地主阶级手中,等级界限十分分明。而那时的封建妇女只能活动于自己所生长的阶层的圈子中,她们的命运显而易见,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别的唯一出路就是嫁人。所以,嫁一户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就成了一个年轻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社会与经济地位的理想途径,乡绅贵族绅士便成了她们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出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的奥斯汀,日常中交往的都是乡间那些乡绅贵族的绅士淑女,这对她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傲慢与偏见》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围绕着乡绅贵族绅士淑女的恋爱求婚、男婚女嫁的错综复杂的情节来展开的。一、关于《傲慢与偏见》:“有色眼镜”的婚恋《傲慢与偏见》以婚姻为主线,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里。贝内特夫妇属于中产阶级,有五个闺中待嫁的女儿。他们急切地希望女儿们能嫁一个有钱、有高地位的人,趋炎附势,对贵族阶层有着一种本能的向往。附近的泥泽地别墅租给了富有的宾利一家。贝内特家的大小姐简和年轻英俊的宾利一见倾心,互相爱慕,然而却受到了宾利的好友——傲慢的达西和宾利的姐妹从中阻挠。贝内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达西一开始就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达西看不上伊丽莎白的出身和她那些让上层社会鄙夷的亲戚,身为贵族的他对自己的地位有着一种自负,对低地位的人有着一种傲慢。伊丽莎白则认为达西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然而,伊丽莎白聪颖伶俐的内在潜质和不卑不亢的个性特点吸引了达西。达西渐渐爱上了她。与此同时,贝内特先生的表侄,也是贝内特家产的限定继承人——牧师柯林斯来到了贝内特家,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马上把目标转向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两个人不久便结为夫妻。此时的伊丽莎白认识了民兵团的威克汉。此人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举止大方,能说会道,蒙蔽了大多数人,深得很多人的喜爱。伊丽莎白对他也颇有好感。然而,曾经对伊丽莎白大献殷勤的威克汉最终却把目标转向了有更多财产的金小姐,可见他憧憬地位更高的贵族。伊丽莎白便理性地斩断了自己的情缘。在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夫人的家中,达西向伊丽莎白表达了爱慕之情。可伊丽莎白对他的成见还没有消除,再加上相信了威克汉对达西的造谣中伤,所以断然拒绝了他的求爱。然而,达西并未因此就改变自己的主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伊丽莎白以礼相待。后来,威克汉诱使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和自己私奔。为了贝内特一家不致名誉扫地,达西尽力帮助他们,用自己的钱为威克汉还清赌债,并让威克汉和丽迪亚正式结婚。达西所做的一切终于改变了伊丽莎白对他的最初看法,两人经过诸多波折,终于走到了一起。与此同时,简和宾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别,再次见面时旧情复燃,两个有情人也终成眷属。二、贵族意识:人物行动的依据在这部小说的整个故事中,始终有一条线牵引着故事人物的行动,让他们在面对种种不同人际关系的时候做出自认为合适的举措,这样的一条线,我们将其称之为“贵族意识”。所谓的贵族意识,即是贵族潜意识中的贵族本阶层所普遍具有的孤高傲慢、标榜崇高的自我思想。这在小说中表现为多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对自我荣誉的认可,即是对自身阶级的认同,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第34章写到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达西他讲到自己一直压制自己的情感的原因,他说这是因为伊丽莎白的出身低微,家族的地位低下,亲属缺乏教养等缘故,财产与门第的悬殊使他们的婚姻之路充满障碍。还有第56章中,凯瑟琳夫人在伊丽莎白面前将她侮辱,认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是滑稽是可笑的感情,绝不会长久。这里面包含着不是门当户对的两个人,他们的婚姻是不会有好结果,会被世人耻笑的,而且也是她极力反对的。二是清高孤傲的行为表现,即贵族蔑视世俗、我行我素,这在达西的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达西是生长于贵族家庭,富有而又英俊,有很强的贵族荣誉感和良好的德行。但是在他一开始出现的时候,他却表现出一副傲慢,无视的神情,对于社会等级的差距十分在意。他严重的阶级等级观念让他有了过分的傲慢。他的傲慢冒犯了舞会在场的所有的人。在第三章中,达西参加舞会对舞伴的挑剔和骄傲自大的神气,以致连趋炎附势的贝内特太太这样评价他: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不可容忍!他一会走到这里,一会走到那里,把他自己看得那么了不起!还要嫌人家不够漂亮,配不上跟他跳舞呢!三是贵族生活方式的奢靡,阔绰时尚,享受炫耀,如庄园的豪华,舞会的恢弘。在十六章中科林斯说起凯瑟琳夫人的一个会客间的情形,光是一只壁炉架就要值八百英镑,当时的一英镑大概是现在人民币两千多元。可见其装饰的穷奢极侈。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贵族意识也有其积极正面的一面,即是贵族阶层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来的教养,为后世树立学习的榜样,如绅士风度。在第三章写到宾利先生的第一次出场时对他的评价:仪表堂堂,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没有拘泥做作的习气。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一种对自身、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感。首先,对自己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严于自律。达西在知道伊丽莎白误会自己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保持缄默,而是选择了用书信的方式,诚恳地对伊丽莎白解释一切。并且在以后的交往中,真真正正选择直面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地加以改正。达西的正直和自律,在此时真正地体现出来,而且在莉迪亚闹出丑闻之时,也是达西,原谅了伊丽莎白。其次是对家族负责。欧洲的贵族非常重视名誉,名誉高于一切。个人所有的光荣与耻辱都与这个家族有关。在莉迪亚和威克汉私奔后,达西知道名誉对一个女人,对一个家族的重大意义,于是出面帮助贝内特一家解决莉迪亚和韦翰的婚事,既保住莉迪亚个人的名誉,也保住了贝内特一家在浪博恩的名声。最后是对社会的责任。在书中写到凯瑟琳·德布尔夫人虽然并不负责郡里的治安事宜,但却是本教区最起劲的执法官,芝麻点大的事情都要柯林斯察报给她。只要哪个村民爱吵架,好发牢骚,或是穷得活不下去,她总要亲自到村里去调解纠纷,平息怨言,骂得他们一个个相安无事,不再哭穷。从中可以看到贵族对平民常怀有一种救赎情怀。三、贵族意识的演变:趋向平民化的贵族这样的贵族意识,具有非常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基础。贵族们务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符合一位当时被认同的正统贵族的身份,从而获得人们对他们身份地位的肯定和尊重,这样的心理在当时的英国普遍存在,也正是这样的心理,促使了贵族意识的产生。小说中对于贵族的描写,几乎都是作者对当时英国贵族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在一些国家,都市吸引着本国的富翁名流,为优雅贤明的上流人士惟一固定居地,而在乡村居住的几乎为贫穷的非贵族。相反,在当时的英国,都市仅作为贵族聚会的场所,或曰上流人士集中的总部。一年中,大多数贵族只在城里度过短暂时光,寻求一时消遣,并在匆匆纵情狂欢之后,又一如既往地返归乡村生活,逗留于大小村庄。他们空闲时便流连于乡村教堂,参加教区节庆、定期集市等乡村节日,并与身份、习惯和性格各异者交往。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假期。即使是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也可以参加同样的舞会,跳同样的舞蹈。这就如同小说中的达西还有宾利先生一样,虽然有着贵族的身份,却不愿放弃在乡间的美好生活,于是在乡间的舞会上,完成了与伊丽莎白、简的邂逅,为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序幕。在贵族与非贵族和谐共处于乡村的情况下,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汇就在所难免。在奥斯汀笔下,“贵族意识”并不必然地为“贵族”所垄断,中下层平民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状态,同样是具有“贵族意识”的,即他们的意识可以被贵族化。由于作者奥斯汀笔下的《傲慢与偏见》处于一个阶级等级分明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来,同处于乡村的贵族与非贵族便具有明显的地位上的差距,较为强势的贵族意识便统治了贵族与非贵族的思想,使得贵族想保持自己贵族的矜持与身份,非贵族则拼命往贵族靠拢。于是《傲慢与偏见》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而达西出场时众人的反应更是“经典”——他的姐夫赫斯特只不过像个普通绅士,不大引人注目,但是他的朋友达西却立刻引起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人们差不多有半个晚上都带着爱慕的目光看着他。这些内容无不赤条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潜在的“贵族意识”。诚然,小说文本主题是围绕阶级爱情与婚姻展开的,但就书中的人物而言,婚姻并非意味着男女间无法控制的恋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期间夹杂了个人的“贵族意识”。比如作品中写到达西阻止宾利跟简的婚姻,他认为简的家庭过于粗俗,不能与出身高贵的宾利相匹配,这里体现了对自身阶级的认同,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的这种贵族意识在达西婚姻观念中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宾利与简的爱情道路上的种种曲折过程。在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比如文章中多处写到达西在舞会上表现出的对伊丽莎白长相的评价,不与伊丽莎白一起跳舞以及那种高傲不合流、难相处等品性,这与文本描写主人公傲慢与偏见的思想与性格的发展与变化密切相关。四、从小说看作者的现实态度贵族意识不仅存在于小说人物的思想中,同样也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就而成的,生动反映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处于闭塞而保守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这个时期的英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等级分明的社会,而阶级的区分主要源于家族与财富,阶级意识与贵族意识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奥斯汀也被这样的意识所影响。她在《傲慢与偏见》中对以达西为代表的贵族的描述明显带有批评英国贵族意识中的自身所处阶层的自负和自傲的倾向。奥斯汀注重区分人的内在价值(个人品德)和外在价值(地位和财产),这也可以从她对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塑造中看出来。奥斯汀不仅经常讽刺势利小人如作品中的柯林斯之流,而且也如贵族一样嘲笑小市民气息浓郁、缺乏教养、举止不当的人,如贝内特太太。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里的描写中,多少映射了奥斯汀自己的家庭生活。她的家庭不是名门望族,也没有富甲一方,她的父亲是斯蒂文顿的教区长,也是一位藏书颇丰的博学之士。她的母亲名叫卡桑德拉·李·奥斯汀,出身于贵族家庭。这与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婚后的家庭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奥斯汀母亲的贵族身份使她对贵族生活和贵族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得她在《傲慢与偏见》中对贵族宴会场景的描写、贵族男女交际语言的把握以及贵族微妙心理的刻画都很妥帖精妙。从作者的家庭与她一生的经历看来,她与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很多方面都是极其相似的,我们可以在伊丽莎白的举手投足之间看到作者的影子,甚至伊丽莎白对于贵族的态度也是作者对贵族的态度,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伊丽莎白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伊丽莎白与作者一样,本身都不是贵族,她与达西处于两个不同的阶层,对于与达西一样孤高傲慢的贵族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持一种讽刺批评的态度。如凯瑟琳夫人当得知达西要和伊莉莎白结婚时,便千方百计加以阻止,在这个专横跋扈的贵妇人眼中,婚姻不过是财产和资源的整合,门当户对最为重要。但没想到反而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拆散这对恋人的目的,反而促成了这对完美姻缘,极具讽刺意味。但是,另一方面
本文标题: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贵族意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3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