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
1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一、单选题(共30小题,共60分)1.人类发生镰刀型贫血症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突变,突变的方式是基因内()A.碱基发生替换B.增添或缺失某个碱基对C.增添一小段DNAD.缺少一小段DNA2.人工诱导多倍体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A.杂交实验B.射线或激光照射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花药离体培养3.育种工作者从纯“南特号”品种的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稻,并由此培育出“矮秆南特号”新品种。矮秆水稻新品种的产生是由于()A.染色体加倍B.基因的自然突变C.基因的人工诱变D.基因重组4.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的结构发生变异C.染色体的数目发生变异D.基因重组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培育高产、矮秆杂交水稻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6.在遗传工程技术中,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A.目的基因的提取和导入B.目的基因的导入和检测C.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和导入D.目的基因的提取和与运载体结合7.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①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提取目的基因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③④②①8.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①限制酶②DNA连接酶③解旋酶④还原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9.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占49%,Tt的个体占42%,tt的个体占9%。T基因和t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70%、30%B.49%、42%C.49%、9%D.42%、58%10.隔离在物种形成中主要作用是()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B.雌雄个体失去交配的机会C.不同种群各自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D.不同种群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不同的方向演变11.下列属于同一物种的是()A.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所有食草动物B.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C.种植在同一块地里的二倍体水稻和普通水稻D.培养在同一培养皿中大和小的两种草履虫1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基因突变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②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碱基排列发生差错,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基因突变③生物所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也有有利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13.下列变异属于基因突变的是()A.外祖父色盲,母亲正常,儿子色盲B.杂种红果番茄的后代出现黄果番茄C.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性状D.用花粉直接培育的玉米植株变得弱小14.若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性状上差异甚多,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15.下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段C.染色体中DNA增加了碱基对D.染色体中DNA缺少了一个碱基16.用基因型DdTt的个体产生的花粉粒,分别进行离体培育成幼苗,再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使其成为二倍体。这些幼苗成熟后的自交后代是()A.全部是纯种B.全部是杂种C.1/4的纯种D.1/6的纯种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B、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C、基因突变都可以遗传给后代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18.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大B、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C、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D、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9.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20.生物进化的内因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和变异D.适者生存21.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A.长颈鹿最初都是短颈B.长颈鹿在缺乏青草时,只能吃树上叶片,由于颈的经常使用而逐渐变长C.长颈鹿的长颈必须通过长期遗传和变异,2逐代选择才能形成D.长颈鹿的长颈是由环境引起的,所以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22.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最好的解释是()A.农药浓度的增加使害虫抗药性也增加B.群体中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并不断繁殖C.这一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农药引起的害虫的抗药能力可在后代中不断积累而增加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④24.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482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②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③⑤26.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B.相互竞争()C.相同进化D.相互选择27.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1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A.0.5×104B.104C.2×104D.4×1042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9.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猜测最有可能的是()A.厌氧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需氧自养C.厌氧异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30.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B.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基因型的改变只能来自基因突变D.基因突变可增加基因的种类选择题答案:1—5:6—10:11—15:16—20:21—25:26—30:二、简答题(共40分)31.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实验三组:第一组是:DDTT×ddtt→F1(自交)→F2第二组是:DDTT×ddtt→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第三组是: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1)第一组F2出现矮秆抗锈病的几率是,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其原理是。(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其培育中首先要应______技术;然后用___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是,优点是。(3)第三组方法出现ddtt后代是偶然的、个别的,它是DDTT通过来实现的,这种育种方式叫育种。32.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工业革命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因是。(3)上述凋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33.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W为0.2,w为0.8。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理由是。
本文标题:生物必修二第6、7章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9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