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毛泽东哲学思想
-1-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毛泽东的哲学思想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李鲁宁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传播和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的30年代,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在吸取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进行普遍化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毛泽东的诸多论文中,《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其思想成熟的标志。关键词: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势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适应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深入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又是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传播和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成为基础的。一《实践论》——实践的认识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实践论》中,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原理,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以及知与行的关系,构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之实践的认识论。毛泽东十分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突出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的缺点是“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则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的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任何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的社会实践涉及各种实际的活动,“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同样,人们的认识“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种基于时间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人是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即是说,“真理的标准只-2-能是社会的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马克思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的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以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没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毛泽东还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喜闻乐见的语言说明这个道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他还指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把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之一。毛泽东还提出了认识的两个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时间到理论,后是由理论到实践,这是认识的两次飞跃。由实践到理论,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第一个,“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如果一味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一个“自为的阶级””。“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而只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就是“经验论”的错误。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他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虽然,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然而,离开了实践,却是什么也不能成功的,“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你要有知识,你就的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毛泽东指出,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实践到理论的飞跃,首先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是正确的。再者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这才是认识的最重要的飞跃。从感性认识上-3-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理论固然重要,引用列宁的话说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实践,这是认识的目的决定的,也是革命战争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人是去能动的改造世界”。马克思所看重理论,“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要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还必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着一个飞跃”。“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马克思列宁主义子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的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斯大林说:“理论若不和革命的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认识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毛泽东还指出“思想落后于实际的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在真理的认识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而且“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则“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事件和认识至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些内容及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又是中国革命实际经验和中国哲学中的知行学说的逻辑发展结论。二《矛盾论》——茅盾的辩证法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七个方面,实际是六个问题的论述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形成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依据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吸取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系统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构建了矛盾的辩证法。首先,在两种宇宙观中,毛泽东认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在这里毛泽东着重论述了两种观点的区别,特别论述了辩证法观点的关于事物内-4-因和外因的关系。他指出,“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对于领导革命的政党来说“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在矛盾的普遍性上,毛泽东给予了明确的概述。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引用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所下的定义说“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和互相对立的趋向”。特别是矛盾是简单运动和复杂运动形式的基础。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的存在着,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都存在着矛盾运动。“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对于革命来说,矛盾也是同样存在着的,毛泽东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应。”而“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军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在六个问题中,毛泽东着重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毛泽东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说各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每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不同发展过程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的矛盾各方面,每一发展过程个阶段的矛盾,每一发展阶段矛盾的各方面,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种社会形势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而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也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更进一步的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他指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的遵守的一个法则。”而“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原则”。毛泽东认为这是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来说“不但要在各矛盾的总体上,既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但是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比表面性。按照列宁的话“要真正的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得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绝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5-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还要注意到事物的阶段性,这是在对根本矛盾的所规定或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矛盾的大小不一而言的。“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处理事物的矛盾”。这也就是特殊阶段特殊的进行处理。“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连接上、在其总体上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种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毛泽东还在第三个问题中着重阐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他认为,“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务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种观点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就是
本文标题: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毛泽东哲学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1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