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先学后教——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1先学后教——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摘要】在当前新课改“减负增效”的背景下,40分钟的课堂效益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也成了每位教师需要处置的难题。《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它能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关键词】预习科学方法有效托夫勒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国也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是很有帮助的。一、深入了解学生,树立正确预习观首先,小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等,但是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不能忽视,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教材的预习、理解、掌握能力,影响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一定要去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再因人而异的布置预习任务。其次,认真钻研教材也是布置预习任务的前提。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有所侧重的进行预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对预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第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预习,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的行为。对于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2有时候需要预习,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有时候则不需要预习,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到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要不要预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了。这些,就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具有的“预习观”。二、把握学科特点,明确预习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可见预习的作用十分重大。1、预习让“教数学”变为“学数学”。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另外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再讨论,学生便会拿着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预习使“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很多教师开始发奋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并指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得以解决。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我总觉得教师预设的生活问题往往成人化。例如“出租车”问题,大多数学生外出时乘坐出租车一般由家长付款,学生很少自己付钱,因此这种看似生活问题实际上是成人问题,与小学生还是比较远。不妨请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然后合理地应3用于教学,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这当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预习题目,使学生准确地寻找到所需资料,为实施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3、预习让“零认知”变为“有所知”。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的扉页写道: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我国古代也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精辟论点。如果能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预习就是联系它们之间的一座桥梁,预习与新知有关的知识,以便提前进入思维状态,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回忆旧知,与新知建立相关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建构新知,继而掌握新知。学生准备了一定的知识,能节省时间,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后听课,使学生的思维从“零认知”变为“心中有数”,又能做到“有的放矢”,遇有不懂的问题,遂倾注时间思考或倾听,效果明显提高。反之,没有预习,上课时一头雾水,正像有人说的:“在迷雾中寻找出口”,可是“迷迷糊糊中”很难找到“出口”,而且身心紧张,效果不佳。三、掌握科学方法,有效进行预习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而数学预习又不同于语文的预习,语文课中每篇课文学习之前都有固定的预习内容,比如熟悉字词、读通课文等等。数学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概念课、计算课、操作课等,而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习。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各种知识的预习方法。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4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③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5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数学是姓数的,数的计算自然成了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1)看懂例题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2)尝试练习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6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如在教学《测量》时,学生通过看书就会很自觉地准备好尺子。再如,有些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预习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定会上得更轻松,上得更有效,上得更加精彩!
本文标题:先学后教——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1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