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高三地理课件高中荒漠化的防治课件高三地理课件
国土整治课件之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冻融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景观的过程。荒漠化试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1.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三山夹两盆”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温带荒漠)①远离海洋.②加上高大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①根据经纬度判断:化德一满都拉庙一吐鲁番的方位变化。②沿上述方向,三地年降水量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③上述三地分属何类干湿地区?并判断三地所属气候类型。④根据年降水量状况,判断出本区域的主要自然植被类型。读图4.1,观察并思考:大陆性的气候条件,东部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适宜牧草类生长;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荒漠广布,使西北地区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4.景观:东西荒漠草原荒漠典型草原森林草原读图4.2,读出各沙漠和沙地名称。从成因上看,西北地区荒漠可分为哪几类?类型成因治理难度举例原生性荒漠(沙质、砾质)在地质时期自然过程中形成水资源贫乏或很难利用,治理难度大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次生性荒漠(活化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类似荒漠景观的严重土地退化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治理较容易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读课本图4.3,思考回答: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河流出山口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该区河流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沿途不断蒸发,下渗和灌溉,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中。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④唐宋以后该地区古绿洲为什么会退化而被废弃?根据你已有的史地知识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古绿洲被废弃、沙进人退的实例?自南向北唐宋以后,当地居民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古绿洲被迫放弃。例楼兰等。③该地区在西汉时期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读图4.4“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①为什么会出现农牧业过渡带的西北方向移动?②这样的移动产生了什么结果?人口猛增,帝国主义入侵——移民垦边,“移民实边”、“开放蒙禁”等——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使内蒙古南部原农牧过渡地带发生荒漠化,如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农地区读图4.5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分析讨论: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再到80年代,商都县的人口、耕地和荒漠化土地的变化状况及其原因。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自然考虑不上将来的生态问题,在牧区将大片草原开垦成耕地,发展粮食生产。随着草地植被遭破坏,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迅速荒漠化。总体来说是因人口压力过大,管理失误而造成,并使本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读课本图4.6,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总体仍在蔓延——特别是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包括原有良好水源灌溉的土地,荒漠化正在发展或强烈发展,甚至严重荒漠化,也有相当部分土地存在潜在荒漠化。个别地区有所逆转——如河谷平原灌溉农田地区读阅读相关课文和图4.7、图4.8,完成下表。典型地区荒漠化原因分布特点实例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附近沙质草原过度农垦,固定沙丘被开垦后活化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过度樵柴破坏固定的沙丘植被造成沙丘活化水资源利用不当造成植被生长衰退,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基本建设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斑点状、片状斑点状的荒漠化圈点状、线状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区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塔里木盆地边缘,河西走廊等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读P38图4.7,思考:如果不加治理,任由其发展,这些荒漠化程度不同的呈分散状态的土地将会怎样变化?各自退化,荒漠化程度加重,并逐渐扩大,最终连在一起分析我国荒漠的纬度分布和世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P39活动1)世界上的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而我国荒漠主要位于35°N一50°N之间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比世界荒漠分布区偏北l5°一2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地形所造成的。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四周高山环绕及青藏高原的阻挡,使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夏季降水稀少。冬季因北方地形开阔无阻挡,强大的干冷气流对这里首当其冲,导致气候异常干冷。从而形成了世界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风力侵蚀强烈,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受到强烈风蚀,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和发展扩大,便形成了今日广袤千里的荒漠。讨论:教材39页活动2。西北地区面积大,资源多,但人口少,如何正确认识西北地区地大物博和人口稀疏这一矛盾。能否采取措施向本地区转移人口,以缓解我国东部人口对耕地和资源的学生压力,为什么?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不很高,且按可利用土地计的人口密度并不小,如向本区转移人口,则会进一步加大人口压力,加重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最终连结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景观的过程。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一般有哪些?自然条件:荒漠化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否具有以上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P40页读课本40页图4.9,分析:①从1962年到197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②从1978年到1988年,该地荒漠化土地比例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为什么?1978年前,因为过度开垦草原,引起荒漠化土地迅速增加。1978年以后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用防风沙措施,荒漠化危害的农田大大减少。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读P40图4.10和有关课文,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分布哪些地区?有何危害?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能源缺乏地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形式,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发展。一些不法农民到内蒙古自治区去搂发菜,严重破坏植被,成了沙尘暴的主要风沙源之一。阅读课文,分析归纳: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核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我国学者总结的荒漠化整治模式是什么?——明确整治目标——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健全完善治理实施系统——建立早期预警系统3.荒漠化整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4.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哪些原则?为什么?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你认为应如何打破贫困与荒漠化相伴的恶性循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外部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等的技术指导,以及外部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援,以加强当地群众的参与能力建设,帮助他们在停止现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同时,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项目。——从基层开始。鼓励当地社区和团体参与,开展全民性宣传与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和防治意义。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①生物固沙②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恢复植被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③小流域综合治理——沙坡头治沙经验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草方格沙障技术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荒漠化的治理经验和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选择植被沙拐枣梭梭林沙尘暴世界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布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是:北美、澳洲、中亚和包括中非和西亚在内的中东地区。黄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①地可能位于我国的A、呼伦贝尔草原B、库母塔格沙漠C、塔里木河下游D、科尔沁沙地A黄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治理②地的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重点应A、限制载畜量B、保护植被防止沙丘活化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止过度农垦B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6—8题。6.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D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6—8题。7.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C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6—8题。8.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B(1)图中所示山脉的走向是。(2)甲河下游经常断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3)乙地区荒漠化较严重,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6.(共36分)(1)西北—东南走向(4分)(2)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3分);沿途用水量大(3分);水资源利用率不高(3分);下渗严重(3分)。(3)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植被,造成沙丘活化(3分)。(4)图中城镇当初形成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该地区冬春季城市大气污染较严重,主要原因可能是(13分)(5)图示地区文物古迹分布较广,但损毁较严重。试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4)河流(水源)(4分)。冬春季节气温较低,取暖用煤量大,粉尘排放多(3分);多风沙天气,悬浮颗粒物多(3分);地处河谷地带,污染物不易扩散(3分)。(5)气候干旱,风沙侵蚀严重(4分)。再见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课件高中荒漠化的防治课件高三地理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2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