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童心说李贽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明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主要生活在明代封建专制集权主义走向极端,理学教育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26岁考中举人,30岁被选任河南辉县教谕,以后做了20年小官,50岁任云南姚安府知府,54岁辞官。李贽辞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晚年著书讲学,对当时耿定向等道学家多有揭露,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也作了激烈抨击,因而触怒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屡次遭到迫害。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遗世著作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童心说》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原文:龙洞山人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腐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文本解读一、尊奉童心,贬斥伪饰二、批判复古思潮,倡导文学革新“童心说”的美学内涵第一,贵真反假。第二,重情轻理。第三,尊今薄古。第四,崇“化工”贬“画工”。贵真反假文学艺术要求真善美,但不同的作品中对真善美也各有侧重,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论传统中,不同的学派对真善美也各有偏重。李贽的童心说,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同时将佛禅所论的“本来心”之论融汇其中,以童心说要求人们要做个真人,写就真文。有人问巴金写作的秘诀是什么,巴金说:“把心交给读者。”——《随想录》世人要骂我以死作招牌,我肯承认的,世人若骂我意志薄弱,我也肯承认的,骂我无耻,骂我发牢骚,都不要紧,我只求世人不说我对自家的思想取虚伪的态度就对了。郁达夫重情轻理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杂说》李贽此语的贡献不在于对情感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动力,这一创作规律的重申,而是以“童心说”为出发点,实现了对有感而发的合理注解——保有童心,便会像儿童那样富有感情地掌握对象,理解整个世界。尊今薄古李贽此论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明代中叶的文坛上,先后出现了两个具有复古主义的文学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他们的文学理论与实践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尊古轻今成为一种时尚。面对于此,李贽的童心说强调只要拥有童心,随手即可写出人所未写之文,写出自己的个性。崇“化工”贬“画工”《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与?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二义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杂说》“化工”是指像自然造化所创造的一样,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就是庄子所谓的“天籁”之音。“画工”是善画工师所创作的作品,尽管可以精巧异常,但却不能达到“造化无工”的境地。“童心说”的意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文以载道”为文条律的约束中,具有了反道学、反传统诗教的积极意义。晚明李贽、袁宏道等人的理论,其基本的思想特征是肯定人的生活欲望和人性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亦即对“个人的发现”,把文学视为个性与情感的自由表现。现代启示: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社会化、理性化、世俗化中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带着童心到处漂泊,才知道什么地方都好看,什么地方都好玩,什么地方都新鲜,什么地方都看不够。儿童的眼睛就是好奇的眼睛。你是否衰老?只要看看是否还保留着好奇的眼睛。”——贾平凹:《美文十年作品精选》
本文标题:李贽-童心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4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