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114《驿路梨花》教案设计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教学重点: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1.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45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字词检查2.课文听读,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趣味导入,作者简介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出示:梨花图片。彭荆风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写的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二、预习测评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驿(yì)路陡峭(dǒu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简陋(lòu)撵(niǎn)走肩扛(káng)悠(yōu)闲麂(jǐ)子恍惚(huǎnghū)修葺(qì)晶莹(jīngyíng)折损(zhésǔn)香气四溢(yì)2、释词或写词。(1)〔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2)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3)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4)香气四溢: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3、小知识:助词(二)动态组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2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语气组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三、课文听读彭荆风《驿路梨花》mp3音频朗读《驿路梨花》演读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2、“梨花”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导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46课时)教学要点:1.理情节:两次误会、三个悬念。2.析人物:茅屋的小主人是谁?人物描写角度。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2、“梨花”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一)理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情节顺序(1)阅读方法: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2)整体理解课文。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4)本文以什么顺序记叙的?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2、情节特色:(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第一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3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悬念一悬念二悬念三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初误会再误会解误会是他(瑶族老人)?是她(哈尼小姑娘)?是他们(小屋的建造和照料者)?(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十几年前解放军过夜盖小茅屋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妹妹接替姐姐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并送米“我们”路过住宿按照小茅屋的建造,照料顺序怎样?3、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4、文章结构安排的好处:(1)省文字,容量较大;(2)悬念层叠,波澜起伏。4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12345插叙插叙插叙(二)析人物1、文中出现哪些人物:“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2、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出现次序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时间1“我”和老余投宿、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十年后的一天早上2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前一天晚上3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前几年姐姐出嫁后4(解放军)盖小茅屋十多年前5(梨花)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小屋后、出嫁前3、茅屋的小主人是谁?1、我、老余,见到小茅屋。茅屋主人是谁?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主人是他??5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小姑娘,茅屋可能是她的!喂!你们谁是梨花啊?茅屋定是你们的啦?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这才是梨花!可你见不着喔!她出嫁了茅屋的小主人是谁?“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6茅屋的小主人是谁?“我”和老余投宿,修葺茅屋瑶族老人给茅屋送粮,修葺茅屋梨花妹妹照管茅屋梨花照料茅屋解放军叔叔盖小茅屋总结: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的文字。4、人物描写角度直接写人:“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写人: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直接写的人有力的衬托了间接写的人。导学反思:第三课时(总第47课时)教学要点:1.赏环境:梨花及其作用。2.拓展延伸,品味词语。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三)赏环境1、文章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作用是什么?好大、起伏、挨、延伸、消失等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2、小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里面有些什么陈设呢?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室内陈设: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屋内外贴的告示: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真诚热情、细致周到。7茅草由远而近由外及里请进稻草水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竹篾泥墙突出主人热情周到细心突出主人热情周到细心冷3、梨花及其作用(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第一处:4─6自然段,(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结尾)“梨花”在文中的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明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收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有何作用?第一处:实写;点题,烘托茅屋。第二处;虚写;以“梨花”衬人美。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升华主题,“梨花”喻人—雷锋精神。8梨花1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2具有美好心灵的梨花姑娘。3雷锋精神的象征。处处时间:十多年间—解放军空间:每个地方—路过、嫁到性别:男男女女年龄:老老少少民族:各族群众解放军、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我”、老余根苗花花花修屋照屋照屋修屋根苗花雷锋精神解放军修建小屋梨花照料小屋梨花妹妹照料小屋瑶族老人送粮食“我”和老余修葺小屋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四)标题“驿路梨花”含义1、写作背景:《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2、文题解说: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这是以
本文标题:《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4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