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李本行
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设宗旨,现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时候。树立三段论观念: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达到四大目标: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的理念,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系列综合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协调五大专业: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筑、绿地、道路、水务等专业共同协调。海绵城市不仅是给排水行业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跨界的条件,无法指挥道路怎么设计、绿地怎么做。只有各个专业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够把海绵城市的系统理念建立起来。牢记六字箴言:分别为渗、滞、蓄、净、用、排。其中,构建系统的理念,更要牢记后四字。三、建设途径1.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2.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低影响开发(LIDlowimpact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具体工程措施包括尽量采用透水性路面、地面,利用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区域建立地下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减小径流系数、延缓汇流时间;同时在一些重要区域建立地下大型雨水调蓄池等控制性工程,来降低径流,减轻排水系统压力。LID通过渗透、过滤、储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来模拟天然的水循环过程,让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面源污染。它的目标是针对开发场地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手段对雨水径流量和径流中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场地开发前和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维持其自然的水力循环。四、建设实施难点建设海绵城市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其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上的难点各有侧重。1规划设计难点: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具体设施及其组合。2工程建设难点:如何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建设。3维护管理难点: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如何经受住时间考验。五、雨水渗透减排系统1、雨水生态净化系统一般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渗透塘、生态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方式。2、雨水入渗系统一般包括生态绿地下渗(下凹式绿地、植被渗滤、雨水花园、渗透塘、生态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树池)、透水地面(透水砖地面、草坪砖地面)、渗透排水设施(渗透管/渠、渗井)等。3、雨水综合处置应优先考虑采用生态绿地净化设施,绿地植物应选用本地耐淹品种(具体植物配比可参考附录I),同时通过经济技术分析综合考虑选取。4、铺装地面应高于周围绿地50~100mm,并坡向绿地,或建适当的引水设施,使超过下渗能力时所产生的地表径流可自行流入绿地。5、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当区域内的绿地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地面上的径流雨水,或者表层有较浅的不透水层时,可采用渗透管(周边为砂性土时)入渗。渗透管宜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或排疏管等透水材料。渗透管不宜设在行车路面下,其管径和敷设坡度应满足雨水排放流量的要求,管径不宜小于150mm。6、渗井的净化能力较低,对水质要求高,仅适用于雨水水质较好的场合,只有在雨水无法通过绿地和透水地面入渗时,才考虑渗井(周边为砂性土时)。六、雨水调蓄排放系统1、雨水调蓄排放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沉淀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2、雨水调蓄排放系统能够降低雨水洪峰流量、减轻城市洪涝,但不能减少径流总量,宜在为削减城市洪峰或要求场地的雨水迅速排干的场合采用,或作为雨水入渗及收集利用的辅助方式。3、当场地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采用人工湖、渗透塘、雨水湿地等进行调蓄,周边种植耐湿植物,尽量模仿自然形式设计雨水调蓄设施。4、雨水调蓄排放系统雨水收集管道的设计标准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相同,只是在系统中途或末端增设雨水调蓄池和流量控制设施,使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的峰值流量减小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多余的雨水滞留在管道和调蓄池内。七、雨水收集回用系统1、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一般包括:集水面收集系统、源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截流处理装置、调节贮存池(塘)、沉淀池(塘)、过滤池(土壤滤池或压力滤池等)及其配水系统、消毒装置、回用水供水管系统、溢流装置、雨水提升泵及其配套自控系统等。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及绿地范围内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严重污染的下垫面上的雨水。3、应依据可利用的水质、水量和用水时间选择雨水用途,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且稳定、用水时间不受天气和季节影响、特别是在降雨时期用量也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方式。回用雨水不宜用于与人体有直接接触的场合。4、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绿化、道路及广场浇洒、车库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循环冷却水补水、冲厕等各项最高日用水量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景观水体补水量根据蒸发量和水体渗透量综合确定。2)每个雨水调节贮存池的有效储水容积应能至少满足旱季时系统两周的用水量。当资料具备时,也可根据水量供需平衡状况采用日调节计算的方法确定。调节贮存池可兼作调蓄池,起到调节雨水洪峰流量的作用。3)超过设计标准的径流雨水溢流进入外部市政管道。5、雨水利用管网系统应尽量与中水管网系统联合使用,并建设自动切换和控制系统,以保障供水安全。八、城市道路设计要点:(1)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控制面源污染与削减地表径流为主,雨水调节与收集利用为辅。适宜在道路使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2)已建道路可通过降低绿化带标高、路缘石开口改造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化空间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溢流接入原有市政排水管线或周边水系。(3)针对城区内已建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严重积水点进行改造,应充分利用周边现有绿化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源头调蓄措施,减少汇入低洼区域的“客水”;在周边绿化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应结合周边集中绿地、水体、砂石坑、公园、广场等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蓄渗设施。(4)新建道路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市政雨水排放系统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5)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6)道路红线内绿地高程应低于路面、人行道,并通过在绿化带内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雨水径流,并与道路景观设计紧密结合。(7)充分利用立交桥区域内绿化空间,合理布置雨水控制利用设施。桥面雨水落水管尽量接入绿地,管口应铺设卵石层消能、散水。(8)道路中交通环岛、公交车站的雨水控制利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相邻绿化带、雨水口位置综合考虑,尽可能利用绿化带净化、削减径流。(9)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有限或毗邻建筑小区时,可结合红线内外的绿地,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雨水滞蓄设施净化、下渗雨水,减少雨水排放。(10)当道路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时,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渗透塘等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道路雨水进入周边绿带内(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通过绿带滞留、净化和传输,下渗及溢流的雨水会同地表径流通过雨水管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经过渗透塘、雨水湿地处理)排入下游河道,从而减轻径流污染,改善道路周边整体环境。九、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控制面源污染、削减地表径流、雨水调节为主,有条件的小区可兼顾雨水收集利用。适宜在建筑与小区使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雨水湿地、渗透塘。(2)宜兴市既有建筑改造时,优先考虑雨落管断接方式,将建筑屋面、硬化地面雨水引入周边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桶等)下渗、净化、收集回用。(3)宜兴市坡度较缓(小于15°)的屋顶或平屋顶、绿化率较低、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相连的建筑与小区(新建或改建)可考虑采用绿色屋顶。普通屋面的建筑可利用建筑周围绿地设置雨水花园等承接、净化屋面雨水。(4)针对宜兴市的粘土土质,可结合景观设计采用土壤改良型的雨水花园等设施,并设置溢流口。(5)建议优先采用生态植草沟、渗透沟渠等自然地表排水形式输送、消纳、滞留雨水径流,减少小区内雨水管道的使用。若设置雨水管道,宜采用截污挂篮等雨水口截污设施。(6)广场、人行道、邻里支路及其它无大容量汽车通过的路面,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步行、自行车道采用渗透性铺装。(7)建筑与小区景观水体、雨水湿地/塘等调蓄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小区场地条件,应保证周边径流尽可能汇入其中,并结合安全、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来确定。(8)对宜兴市带有地下车库的小区进行雨水控制利用设施布局时,优先采用雨水调蓄池等集雨设施,不宜采用对种植土层、地下水位要求较高的设施。(9)有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应优先利用水景来收集和调蓄场地雨水,同时兼顾雨水蓄渗利用及其他设施。景观水体面积应根据汇水面积、控制目标和水量平衡分析确定。雨水径流经各种源头处理设施后方可作为景观水体补水和绿化用水。对于超标准雨水进行溢流排放。(10)无水景的建筑与小区,如果以雨水径流削减及水质控制为主,可根据地形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域,将雨水通过植草沟导入雨水花园,进行处理、下渗,对于超标准雨水溢流排入市政管道。如果以雨水利用为主,可以将屋面雨水经弃流后导入雨水桶进行收集利用,道路及绿地雨水经处理后导入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利用。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建筑与小区可将屋面、路面等硬化空间的径流引入绿地内的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蓄设施进行渗透、调蓄及净化,水质较好的雨水可通过合理设计雨水桶或雨水池进行收集,经简单处理后回用。地块内有景观水体时宜优先考虑构建以景观水体为核心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十、城市绿地及广场设计要点:(1)集中绿地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是以雨水调节、控制面源污染、收集利用为主,并应尽可能收集处理周边硬化表面的径流。适宜在集中绿地使用的分散式雨水设施主要有: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渗透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2)将集中绿地周边汇水面(如广场、停车场、建筑与小区等)的雨水径流通过合理竖向设计引入集中绿地,结合排涝规划要求,设计雨水控制利用设施。(3)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和植被,建议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渗透塘以及雨水湿地等雨水滞蓄、调节设施滞留、净化及传输雨水。(4)将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布置多功能调蓄设施,在满足景观要求的同时,对雨水水质和径流量进行控制,并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5)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议采用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工程设施,降低径流污染负荷。位置和规模可结合水系及沿岸绿化带条件和管线汇水区域特征布置。可在河道入河口处设消能设施,防止对河岸造成侵蚀。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城市绿地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示例:雨水经过绿地的滞留、净化、传输,再进入河湖水系,避免雨水径流通过雨
本文标题: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李本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4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