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声声慢》课堂实录陈会设师:今天我们学习《声声慢》。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词,婉约词应该如何去读?(学生齐读。整体效果尚好,故教师不做点评,即直接点出朗诵的技巧与方法。)不错。两个字音需要注意:一是乍难还寒的“还”(huán),一个是怎生得黑的“得”(dé)。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词中的财务处感叹号很特别,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三处感叹号该如何去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另外这首词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叠词有什么好处?朗读时该如何去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师范读,随后学生放开声音自己朗读,最后师生齐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师:哪位同学谈谈体会。生:读感叹号时会有一种往下坠的感觉!生:有学生之感!生:用叠词时表达的感情和氛围好像会更浓厚。师:是的。从意思上讲,叠词和单个词表达意思是一样:寻寻觅觅的意思是寻觅,冷冷清清的意思是冷清,凄凄惨惨的意思就是凄惨。但一旦叠加在一起,情感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是叠词的效果。生:我觉着这首词和前面学过的《醉花阴》一样,都是表达出作者的愁。师:是啊,词的末句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但这两处愁有什么区别吗?请从它的内容、程度上来看一看,两处愁究竟有没有什么区别?生:我觉得《声声慢》这首词的愁比《醉花阴》的愁更深一些。师:具体一点。生:两首词都说到“黄花”。但是《醉花阴》说黄花时只是说瘦,而这里的黄花却是“憔悴损”,说明花已经凋零、枯萎、殆尽了。师:很好。《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大家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生: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这里她用了叠词,让人感到这“愁”更加丰富、深沉。如果结合作者生平,我觉得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应该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师:愿闻其详。生:因为李清照写《声声慢》时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就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一定是凄凄惨惨。同学们看课本49页,刚才他讲的那个意思其实和文学大家唐圭璋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想问问,你刚才看这段话没有?生:没有。师:所以同学们应该自信啊,要相信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啊。开篇十四个叠字,她(指生)刚才讲到非常富于层次感,我们不妨再仔细分析一下。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之所以寻寻觅觅,是因为心中若有所失。但寻觅之后结果如何呢?生:是冷冷清清。师: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生:环境。师:有层次吗?生:我觉得这里的冷清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周围的环境的确冷清,二是还反应出内心的冷清。生:如果说中间的“冷清”还只是暗示出作者的心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就纯粹是写心情,这时作者的心理纯粹的是一种悲伤。师:剖析得好。有人这样分析《声声慢》起句十四字叠字的妙处。(投影)总言心情之悲伤。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教师插话:栊lóng是“窗户”的意思)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前人对李清照连用十四个叠字评价非常之高,说是“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那么我们怎样从写作上来借鉴它?连用十四个叠字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我们写作并非一定要连用这么多叠字,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师:除了叠词的运用,词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反映了李清照的愁情?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可以联想到一个女子,倚靠在窗前,等待着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教师:这个想象很好,等待一个永远回不来的人。生:而且还是独自,一个人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师:这怎样表现她的愁情的呢?生:每天觉得时间过的非常的慢――“独自怎生得黑”,都不知道看样捱过一天了。师:人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觉得日子难捱?生:凄凉,空虚,悲愁,痛苦……师:是的。人在幸福中常觉时间飞驶,只有在痛苦中才会有度日如年之感。刚才提到的《醉花阴》中其实也有类似的句子――生:薄雾浓云愁永昼。师:很好。李清照写的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常情。只不过她写得是如此委婉深沉令人动容动心而已。表达词人之愁的句子还有哪些呢?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时李清照丈夫已经去世,加之国破家亡,作者的心情更加的惆怅,“满地黄花堆积”,就让人看到一副更凄凉的画面。师:还有吗?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相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还在,而她的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很伤心。师:我们知道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如今呢?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生:物是人非。师: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同学们应该熟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生:我有一个疑问。“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是秋天开的,这里的黄花不应该是落的一地的菊花,而是开得很茂盛的菊花。我猜……师:继续生:憔悴损,有可能是因为秋风把这些菊花的花瓣吹得一地,因此感到很凄凉。但是我觉得“憔悴损”还有一层意思,是写自己憔悴。“如今有谁堪摘”也是的,不一定只是说菊花凋零一地,没有人怜爱,也有可能是说到自己,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是人老珠黄,(教师插话:“人老珠黄”有些用词不当)没有人来怜爱。师:她的疑问,加深了我们的理解。这里的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秋风正急,也有可能是被吹落的花瓣的堆积。确实此处明写菊花,也是暗写自己,是以花写人。我以为还有一个精彩的句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呢?生:小雨缠缠绵绵,暗示词人内心的缠绵郁闷。生: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她坐了很长时间,看了很久,愁了很久。生:看了李清照这句诗,我很快就联想到了秋谨的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有《红楼梦》里的《红豆曲》,感觉这些词句都可以用来描述李清照后期家破人亡那种情感:“展不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觉得“点点滴滴”的愁情和李清照后期种种愁苦总是缠缠绵绵在环绕着自己。师:我问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它不是滂沱大雨,而是点点滴滴的细雨,你能听到吗?什么时候才能听到?李清照听到这种雨打梧桐的声音到底怎样的感觉?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见学生没有醒悟,教师投影展示如下诗句)我们来看一些诗词你就会明白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欧阳修《一落索》)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张元干《祝英台近》)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疏雨。(黄升《酹江月·夜凉》)结合这几首诗,我想请同学谈一谈,梧桐秋雨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秋天梧桐叶子落了,打在上面,给你一种凄冷的感觉。黄昏给人的感觉也一样。师:对,黄昏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意象。生:我是借助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去感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秋雨梧桐叶落”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师:最后我想把这个意象和《红楼梦》中林黛玉最欣赏的李义山的诗句比较一下……生(插话):留得残荷听雨声。师:我们班同学水平的确非常高。那就请你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吧。生:我们知道秋夜漫长,雨声敲打在已经败落的荷叶之上,那种声音,只有夜深人静,难以入眠的时候,只有心中极端苦痛的时候才会听得如此真切,那一滴滴的雨声,敲打在荷叶上,也敲打在梧桐叶上,更敲打在词人的心里。于是,李清最后一句诗便喷薄而出,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师:无论是《醉花阴》,还是《声声慢》都反映了诗人李清照内心无端的悲苦,我们能否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她的愁到底是什么愁情?生:李清照写《声声慢》时,丈夫已死,没有她没有人怜爱,她后来嫁给了张汝舟,一个非常差的人,加上外族入侵,宋朝迁都,整个就是国破家亡。生:这首诗写了词人家破国亡,年老色衰(教师插话,这个词也不恰当)的感情,日晚倦梳头。内心自然惆怅感伤。师:“日晚倦梳头”,引用得好。这里包含了多少无语之痛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还是丈夫赵明诚,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可以说是人非物亦非。词人只有“欲语泪先流”,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啊!最后我想补充几点:一是她另一首词《永遇乐》可以和本词相互照应来读:(投影)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晚年飘流异地,人老憔悴,白发蓬乱,虽值佳节,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二是作者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人生之旅中最美最痛的两个端点构成了李清照词的两种心绪,从而使她写出了如此凄美的词句。三、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在晚年,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多年。晚年当她看到丈夫赵明诚所编写的《金石录》,其中这样一句话最能表达她的心情:“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金石录后序》)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贯穿在李清照晚年的整个生活之中。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请看后人如何评价这位旷世奇女!(投影)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最后留一个作业:《我眼中的李清照》。下课。课例点评:追求课堂结构与功能的和谐张广录课堂教学的“结构”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本课例的课堂结构生成过程便很有效地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得以实现。为凸现课堂结构,特对课例各环节做一爬梳,列表如下。本课例“教与学”系统诸环节的结构分析环节“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形式教学层次①体验诗歌的情感基调学生诵读,教师点评一、蓄势:感受体味②分析语文形式――感叹号和叠词表达的作用,体味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向由教师指出,路由学生来走,结果由学生体验得出。③《声声慢》与《醉花阴》“愁”的“程度”比较学生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主体突破――析愁:多角度、多侧面品愁,析愁。④分析《声声慢》中“愁”的具体内容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当补充。⑤辨析《声声慢》中“愁”的层次学生提出话题,教师分析解说。⑥寻找能体现李清照愁情的诗句学生搜寻,教师略作点拨。⑦重点解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分析为主。⑧知人论世: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中寻找“愁情“的源泉;补充强化对李清照的认识。教师讲解分析三、深化拓展从表面现象看,这节课
本文标题:声声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4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