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目标与任务:目标:用两个课时的时间,明确中国古代从秦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先进性,认识政治制度与民族性格养成之间的关系。任务:1、通过中央官制演变的史实和影响,认识约束权力的重要性。2、通过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史实和影响,理解地方管理方式设计的多样性和中央集权的必要性。3、通过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科举制的重要意义。4、通过监察谏议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趋势和弊端。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1、皇帝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为3、地方官制:郡县制4、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军功爵制、殿下制度5、法律和监察制度:秦律、御史大夫中央官制的演变——皇帝与宰相的温情、悲情、无情交锋•宰相与帝王,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主角;相权与君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吕不韦成就秦始皇而后遭放逐,韩信辅助刘邦而后被杀戮,刘备三顾茅庐起用孔明而三分天下,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宰相与帝王在历史的瞬间中上演了一幕幕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血腥、最无情的人间活剧。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1、秦朝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皇帝中朝外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两汉的内外朝:相权被架空独相制、首长制——钱穆中朝制与外朝制1、含义:以皇帝为首的皇权与以外朝官员集团为载体的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2、中朝的主要组成人员:1)皇帝的私臣。2)身边的宦官(奴才)。3)外戚。3、基本原则:以中朝制外朝(以内制外)【始于汉武帝】。中朝官制约外朝官,中朝官朝外朝官转化,然后再以中朝官制外朝官。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名宫禁,或者称宫省;同时为了皇帝处理公务方便,皇宫内部也有一些办公机构,叫台阁(尚书台、兰台等)。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加官的方式,给外朝信得过的官员加上某个头衔,令其入宫办事(侍中、中常侍、给事中等)。加官和台阁在皇帝身边,成为事实上的决策中心,人们称为中朝。三公九卿的衙门在宫外,名府寺。所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正规中央政府也叫外朝。中朝制与外朝制吏户礼兵刑工皇帝中书尚书门下隋唐三省六部制(职责、作用)三省的职责:中书起草,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作用: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群相制、委员制——钱穆隋唐采取三省六部内容、影响作用分别是什么?1)内容及职责:三省:中书省—决策,起草诏旨门下省—审核诏旨,不当者驳回(有谏议职责)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2)特点:分工严密,互不相属;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协作,提高效率。3)作用(意义和影响):①分工合作,互相牵制补充下提高行政效率;②三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③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④是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礼部B.户部C.工部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度,而开创了下班段的科举考试制度。论租税制,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班段的自由兵役制。因此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西府)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东府)军政行政财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三司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中央官制的演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秦朝:•西汉:•东汉:•隋唐:•宋朝: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度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三司相权反弹威胁皇权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吏户礼兵刑工全国军队明朝中央行政制度原因:明承元制,丞相威胁皇权。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废宰相创立经过: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票拟”“批红”)设内阁评价:明朝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6.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不同: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是法定中央机构。参与决策,制约皇权。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法定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不能制约皇权。同:二者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西方近代的内阁是分权民主的象征,总揽行政。有助于防止专制。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产物,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制约。皇帝(过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清初)(康熙)(雍正)内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务清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军国大事皇太极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军机处的设立:目的:①直接目的:②根本目的: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为了加强皇权。职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地处内宫,保密性强。(简、精、速、密)影响: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朝。•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使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极限。1.秦汉:2.隋唐:3.北宋:三公九卿制;西汉设“中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意义:①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②互相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4.元朝:5.明朝:6.清朝:中书一省制相权过重,威胁皇权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内阁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削弱)、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探讨:皇帝集权的策略?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策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第二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汉武帝设立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中央与地方的较量•周:分封制,地方自主性强,春秋战国,诸侯纷争。(800年)•秦:郡县制,中央直接有效管辖地方。(15年)•汉:?西汉初郡国并行(斑马式行政区划)1.西汉中央集权背景:措施:影响:汉初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地方分权)①“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②“酎金夺爵”-----剥夺王侯爵位③刺史制度-----监督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较量一、汉到元中央集权的演变(中央——地方)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设刺史、推恩令、酎金夺爵唐:道州(郡)县、节度使道:监察区域划分,设监察御史,逐渐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刺史由汉的监察官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首长。节度使:外重内轻(唐——元)•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节度使唐朝地方制度设计的不足:一是中央的检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二是有军队首领来担任地方行政首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之得失》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地方节度使权限过大措施:收精兵:剥夺节度使的军权,军队守内虚外原则削实权:文臣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设转运使,财赋运京师,消除地方分裂割据的物质基础。影响: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北宋基本解决中央地方矛盾。消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积弱探讨:“杯酒释兵权”和“三衙”统兵权与“枢密院”调兵权设置是属于强化专制主义还是加强中央集权?一、汉到元中央集权的演变(中央——地方)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设刺史、推恩令、酎金夺爵(加强中央集权)唐:道、州、县,节度使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路、府(州)、县元朝:行省制度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委派,代表中央控制地方,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元朝在地方共设十个行省,下辖地方路、府、州、县四级。地方权小易控制,行省权大而不专,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而且对明、清仍至今天的地方行政制度也产生重大影响。行省制一、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的控制力有限。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二、西周——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血缘关系密切,臣属关系明确。三、秦朝——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世袭制。三、西汉——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分割了王国的封地。四、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方各种权力都收归中央。五、元朝——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朝代选官制度评价西周战国—秦汉初魏晋南北朝西汉隋唐—明清(1905年)世官制世袭制,维护贵族特权。军功爵制打破世袭,不宜和平时期。察举制征辟制选拔人才,任人唯亲。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日益腐朽。科举制汉到元的官僚制度(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积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促进文化的发展。消极: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探讨从选官制度演变中看选官标准的演变?官吏选拔权的变化?以及其影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等级地方品德才学地方+中央门第(血缘)中央世家大族才学(考试成绩)中央政府1、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保证统治稳定。2、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威,维护国家的统一。3、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有利于推动民间的读书风气。阶段朝代贡献创立隋设进士科,考试录取完善唐创武举、殿试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畸形明朝八股取士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科举制度显然在开放政权,这是科举制度之内在的意义与精神生命。•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科举制),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是一种相对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影响了今欧美的文官制度。科举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法律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监察制度与行政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共同构成了支撑皇权的三个支柱,而且这三者构成了皇权之下的结构制横,皇权之下的权利制衡,是中华帝国体制的基本原则。监察:针对各级官员,强制性;谏议:针对皇帝,无强制性。
本文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7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