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兩岸制度比較分析2006年秋壹、授課教師:李志強博士(中國大陸研究所)Tel:0921923318貳、課程學分:單學期2學分參、教學目標:希望修課同學了解過去五十年來台灣與大陸在政治與經濟制度發展過程之異同。當前兩岸在政治、經濟方面之競爭與合作空間,以及未來交流之發展前景肆、授課範圍:以1980年代以後兩岸之政治與經濟制度為主要講授範圍,並對1980年代前之情況作簡要介紹。伍、講授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討論為輔。陸、課程綱要: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1.馬克斯理論的內容與評論2.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比較3.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分析二、兩岸經濟比較1.大陸經濟改革2.兩岸經貿關係之變化3.台商投資大陸對兩岸經貿之影響三、兩岸政治比較1.大陸黨政發展2.兩岸政治關係柒、參考資料:1.課堂筆記,己上傳至學校網頁,請進入課程查詢系統下載教學計畫表則可2.中國大陸研究(期刊),第42卷第9期,頁1至11,頁41至49.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出版,民88年9月3.中國大陸研究(期刊),第42卷第10期,頁1至14,頁29至43.台北:政大國關中心出版,民88年10月成績考核:1.平時成績20%(以出席率評分)2.期中考試40%3.期末考試40%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1.馬克斯理論的內容與評論(1).馬克斯理論的主要內容a.勞動價值論商品的價值在於所投入的勞動有多少,資本家的利潤來自剝削工人.b.資本累積論資本家為進一步剝削工人,會不斷購買機器替代勞工,產品供給大幅增加,但失業率會上升,消費減少,對產品需求也下降,由於供過於求,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資本家利潤大幅減少,甚至出現虧損.c.階級鬥爭論最後工人階級會團結起來革命,推翻資本家的統治階層,建立一套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2).對馬克斯理論的評論a.勞動價值論商品的價值在於其稀少性,以及能提供給消費者的滿足水準,例如鑽石與水的價值矛盾.b.資本累積論資本主義不會滅亡,但有景氣循環,因為(a).當產品價格不斷降低,部分虧損企業退出市場,供給會減少,同時,價格降低時產品需求就會增加,最後供需達到平衡.(b).新產品或新技術的推出會刺激新的需求,並帶動新產業的發展.c.階級鬥爭論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並沒有出現工人階級革命,因為(a).教育普及提升了工人的技術,失業只發生在非技術工人身上.(b).企業分紅配股制度以及証券市場的發展,使工人與資本家的利益一致.(3).馬克斯的經濟史觀認為社會變動的原動力在於生產模式的變動,物質生活中的生產模式決定了生活中之社會、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而非人的意識所決定.一旦生產模式有所改變,就需要有更適合於新生產模式的社會關係.例如社會型態: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科技社會生產工具:土地機器電腦2.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1).社會主義的特點a.否定自由放任以及各不同階級間利益的和諧b.鼓吹集體行為以及公有企業c.樂觀的相信人類的完美性,只要給予合適的環境,人的高貴道德就會發揮出來.(2).資本主義的特點a.生產工具私有且集中在少數人手上b.企業以追求利潤為經營動機馬克斯認為社會制度的發展順序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生產財私有生產財公有生產財公有消費財私有消費財私有消費財公有(3).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政經制度的差異a.政治上社會主義資本主義(a).一黨獨大多黨競爭(b).沒有民主選舉有民主選舉(c).控制人民思想思想自由(d).對外封閉對外開放b.經濟上社會主義資本主義(a).生產工具公有生產工具私有(b).生產及分配由政府計畫決定生產及分配由市場決定(c).由國營企業執行生產由私營企業執行生產(d).對價格管制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e).缺乏工作誘因有高效率的誘因機能3.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分析(1).俄羅斯、東歐國家(1990年起)採取激進方法改革,在政治上實施民主化,在經濟上迅速解除一切政府管制與直接干預,希望極短期內從社會主義轉型為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但導致社會混亂,經濟衰退.(2).中國大陸(1979年起)採取漸進方法改革,在政治上仍實施一黨專政,在經濟上局部解除政府管制與直接干預,逐漸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雖然目前仍處於過渡期,但社會穩定,經濟持續高成長.(3).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較為成功的原因經濟制度是經濟活動的遊戲規則,激進的全盤改革會導致參與者未能及時適應新的規則,且與原來的文化、政治、法律等制度相衝突,造成社會與經濟混亂.因此,制度改革可以參考國際經驗,但必須與國情衍接.二.大陸經濟改革在實施經濟改革前的30年間,由於秉持想儘快從落後農業國轉變為先進工業國的信念,中國大陸採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不平衡發展模式,期望以重工業生產出來的資本財,逐步裝備輕工業和農業。為達成重工業化的理想,中國大陸進而採用生產工具公有的財產制度,以及扭曲生產因素價格的方法,推動全面的工業化以及快速的經濟成長。經過30年的經驗證明,這種趕超策略不但沒有達到高成長的目標,反而使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低迷。1979年後,中國大陸展開漸進式的財產制度和市場化改革,重新發揮本身資源的比較利益,並取得相當矚目的經濟成果。由於各項改革進度不一,計畫經濟時期的各種後遺症逐漸顯現出來,新的市場經濟制度也與舊體制相衝突,改革過程中衍生出許多經濟問題,也使得中國大陸被迫放慢改革速度。在經濟改革推行了27年後的今天,以市場經濟為目標的各種制度改革仍在進行之中,計畫與市場並行的混合體制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日。本節之重點在歸納並闡述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前後的經濟體制變化,說明中國大陸改革以來之成效與當前經濟問題,並進一步探討未來的制度改革方向。1.改革前大陸經濟發展策略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肇於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差距太大。中國大陸建立政權之初,面對的是十分落後的經濟發展水準,1952年中國大陸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只有119元人民幣,仍處於農業初步發展階段,而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己經重工業化。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國民收入中工業所占的比重只有12.6%,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產值只占26.4%,面對發展落後的經濟結構,首要任務是如何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一般而言,按照比較利益理論,任何國家的產業發展順序為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但大陸從1949年取得政權後,違反了比較利益理論,產業發展順序為重工業輕工業農業並形成一套完全以政府主導的計畫經濟體系(1).邏輯的起點:重工業為優先發展目標原因包括:a.先進國家都是重工業化國家b.國防方面的考慮c.重工業可以不斷再生產工業品,但農業不可當時中共領導人認為,提高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是加快國家工業化的唯一捷徑。由於國內資源不足,只能以不平衡的發展模式發展重工業部門。因為重工業可以不斷再生產工業品,其產品如煤炭、能源、鋼鐵、機械等都是其他工業品的原料,但農業和輕工業產品只能用於消費,不可讓經濟加速發展。此外,以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來看,世界上分成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敵對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陸採取政治上孤立和經濟上封鎖的態度,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中國大陸必須建立自己的國防工業,而重工業則是國防的基礎。(2).但重工業的特徵與大陸當時現實是矛盾的因為a.缺乏資本b.重工業建設週期長,利息壓力大c.缺乏外匯進口設備不過,以重工業優先的發展目標與中國大陸當時的經濟環境是矛盾的。中國大陸是一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資本缺乏的國家,其資源優勢在於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但發展重工業卻面臨如何籌集資本的問題。而且當時市場利率高,重工業建廠時間和報酬回收期又很長,每年利息支出相當龐大,加上沒有自主技術,發展重工業所需的技術和設備都必須從外國引進,中國大陸也缺乏外匯進口設備。從各項經濟環境來看,中國大陸完全沒有發展重工業的條件。如果依靠市場機制來分配資源,是不可能將投資引導到重工業部門的,相反卻有可能出現資源流向生產成本較低的農業和輕工業,導致經濟發展緩慢和國防力量脆弱。因此,為了確保發展策略的順利推展,面對不利於重工業發展的總體環境,中國大陸不是改變重工業優先的發展目標,反而是人為的全面排斥市場機能的作用,扭曲生產要素和產品的相對價格,藉以壓低重工業的發展成本。另一方面,生產工具公有的財產權制度則提供了政府扭曲經濟環境的便利。(3).推動重工業的總體政策環境在1949年至1952年取得政權初期,由於剛處於戰亂之後,因此有關國民生計的工業品生產早己納入國家的直接計畫之內,但中國大陸仍然有大量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和私營個體經濟的存在,市場機制還在很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從1950年至1956年間,分兩階段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公有制改造」,以買斷或沒收的方式徹底消滅了私營企業。1957年中國大陸宣布完成了從混合經濟向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過渡。從一五計畫開始,即以156項重點建設大煉鋼廠為中心優先發展重工業,並逐漸建立了經濟管理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高度集中統一的計畫經濟逐步形成。在總體決策上,中央政府掌控了全國所有財力、物力、人力。在個體決策方面,無論是被沒收的私營企業或是建立政權後投資的國營企業,都被當作是全民所有制性質,國家作為全民的代表,對國營企業實行直接的管理,企業的資源都集中在政府部門手中,企業的職責只是執行政府主管部門作出的生產與經營決策。這一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如下:為符合國家發展政策,只好改變總體環境,全面排斥市場機能的作用,人為的扭曲生產要素和產品的相對價格,包括:a.低利率政策b.低匯率政策c.低工資和能源、原料低價政策d.低農產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務品價格在扭曲生產要素價格方面,具體措施上包括:1.低利率政策。使重工業投資的利息成本較低;2.低匯率政策。即匯率高估,使進口重工業設備的成本較低;3.低工資政策。使企業的勞動成本較低;4.能源和原料低價政策。使企業的原料成本較低;5.低農產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務品價格。由於只給付工人低工資,因此農產品價格也必須壓低,才能維持工人的最低生活水準,同時也保證重工業的發展有相應的勞動力供給。(4).資源配置制度從經濟理論來看,如果資源價格被人為壓低於均衡價格水準,必然會造成資源的供不應求,當價格不能用來調節供需量時,短缺的現象一定會發生,此時國家必須建立一套與政策配合的分配制度,而這些分配制度也強化了中國大陸採行公有財產制度的意願和合理性,包括:因人為壓低價格,造成資源供不應求,只好建立一套與政策配合的分配制度,包括:a.金融管制體制當利率水準低於均衡水準時,民眾的儲蓄意願較低,但企業的資金需求量較大,此時資金必然出現缺口,必須由政府出面分配資金。從1953年起,中國大陸在全國各級人民銀行建立了信貸計畫管理機構,銀行信貸資金收支納入了國家計畫。b.外貿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高估的政策,雖然為進口降低了成本,並使得進口企業增加了進口意願,但對出口企業來說,高估的匯率表示換算回人民幣後其產品出口價格較低,導致利潤降低或有虧損,因此低匯率同時降低了出口意願。如果沒有企業願意出口,則無法獲得外匯來用於進口。為了解決外匯缺口,必須由國家統一安排進出口業務。一方面是以賠本或無利潤方式取得外匯,另一方面由國家分配不足的外匯予進口企業。從1958年起,國務院規定對外貿易由外貿部門獨家經營,外匯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外貿易部和財政部集中管理。c.物資管理體制低工資政策雖有利於企業降低勞動成本,但一方面會造成企業過度用人,另一方面勞動供給則因工資過低而減少,形成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同樣需要國家集中安排勞動力的分配。1955年中國大陸勞動部提出了勞動力調配實行「統一分配、分工負責」的原則。自此,勞動力統一調配制度開始建立。各種能源、原料價格低於均衡水準,同樣會導致供不應求的現象,一方面中下游企業會過度使用能源及原料,但生產能源及原料的上游企業卻缺乏增產的誘因,因此也需要由國家來統一分配物資。在一五計畫時期開始,即分別由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務院各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集中統一管理各種生產資料。d.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農產品的低價政策壓抑了農民增產和銷售給國家的意願,並同時刺激了民眾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因此農產品必然會出現供不應求
本文标题:两岸制度比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