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工作总结】-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总结
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总结一、背景与起因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中央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业,农民是最大群体,农村是最基层组织,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建设实现迅猛发展,为农村和谐稳定奠定稳固基础。但同时,制约“三农”发展的旧思想及深层次矛盾日渐显露,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放贷难,农民获贷更难,加之农民信用意识淡薄,导致农民贷款无法正常收回、合同纠纷频发、社会风气不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为此,人民银行结合“管理征信业,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责,开展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支持农村等经济主体融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结合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服务,减少信息不对称,以联合奖惩机制作为正向激励措施,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等方式,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成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平台。近年来,梅州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二、做法与经过(一)高规格建立“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各方参与,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梅州市政府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签订《关于共建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备忘录》。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改革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推动梅州市政府建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把落实情况作为“一把手”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推动梅州市政府出台了《梅州市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梅州市信用村(镇、县)考核验收和评定试行办法》等20多项专项及配套政策,设立了各类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近3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7个,为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高标准搭建“市级征信中心、县级征信分中心、乡村金融服务站”三级保障的组织机制。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市级征信中心,负责协调指导辖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农村信用体系的制度设计,开展农户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组织农村征信知识宣传和培训。在全市8个县(市、区)成立了征信分中心,负责当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率先在全市2040个行政村建设乡村金融服务站,利用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常设性和权威性,收集农户信用信息,宣传征信知识,促进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贷款按时归还,形成“1家市级征信中心、8家县级征信分中心,2040个乡村金融服务站”的组织保障机制。(三)高起点建设“统一系统、统一标准、统一评级”的信息采集和评价机制。一是研发统一的信用服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人行梅州中支”)于201X年自主研发了梅州市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诚信信息服务系统,统一进行信息采集和评级,实现了信息录入、信息评级、信息查询、信息共享、信贷产品创新、社会治理等六大功能。农户系统与辖内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联网,网络延伸到基层网点,金融局、林业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部分有条件的镇政府、村委会也接入了系统,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系统在县域的覆盖率达100%。二是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出台了《梅州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户的家庭概况、信贷情况、经济情况、种养情况及社会评价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201X年,为夯实金融精准扶贫的信用基础,将贫困户的信息进行比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比对率实现了100%,对贫困户则降低财务相关指标,提高了道德品质、社会关系、遵纪守法等指标的权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评分率达100%。三是统一进行评级。农户评级工作由系统统一完成,按年进行更新。建立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联合评审机制和“申请、评审、授牌、年检”环环相扣的信用村(镇、县)评级制度。至201X年5月末,全市已评出信用户25万户,信用村1583个,信用镇34个,信用县1个。信用村镇建设在县域的覆盖率达到100%。(四)高层次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联合机制。一是推动信用报告在政务活动中的使用。如梅州蕉岭、兴宁和平远县政府将信用报告纳入政府工程招投标、集中物品采购、公务人员录用、评优评先等政务活动中。对于守信行为,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对于失信行为采取公告、降低其行政事务便利性、限制或禁止其参与政府主导的事务等方式加大其失信成本。对于多次出现失信行为的个人与企业,采取一票否决制。201X年在政务活动中使用信用报告782份。二是推动评级结果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应用。将农户评级结果在本村进行张榜公示,纳入发展党员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接受群众监督,调动农户参与本村经济和社会治理事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信用村镇评选作为“村两委”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镇村干部重视农村信用建设;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采集农户信息、了解农户信用状况、帮助农户和金融机构对接融资等方式融洽党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五)高水平构建“信息共享、叠加惠农”的信用信息应用机制。一是实现“信息采集、评分、授信、贷款和风险补偿”一体化。金融机构将农户信用信息成果纳入贷款审批流程,对信用评价高、信誉好的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下浮”优惠措施。对评为信用镇、信用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整体批量授信”,简化授信手续,提高授信效率。二是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推动信用评级与扶贫小额贷款、农村青年创业、红色创业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结合的信贷模式,创新推出慈橙宝、南药宝、蜜柚宝等具有梅州特色的涉农信贷产品31种,贷款余额64亿元,1000多家企业和40万户农户受益。试行开展“政银保”合作贷款,累计发放贷款6437万元。探索发展“两权”抵押+信用三农、支农再贷款+互联网众筹+信用三农、支农再贷款+公司+农户的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等叠加惠农模式,累计发放贷款11279万元。激活了农村农业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经济活力,打通了农业产业链,实现了金融精准扶贫。(六)高效率开展“知识下乡,宣传入户”的农村征信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农民群众金融常识匮乏、信用意识薄弱的现状,梅州将宣传重点下沉到边远、贫困的村镇,在乡村金融服务站、偏远学校、驻村扶贫点等地创办金融夜校,建立征信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通过编写《我的第一本金融书》,经常性组织贫困户、创业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征信知识讲座。借助地方政府贯彻实施中央“2131”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播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片、《信用名片》微电影,与当地山歌剧团共同创作“金融戏”,包括小品《信用村的故事》、客家山歌《普惠金融惠农家》、客家五句板《诚实守信创辉煌》、客语电视剧《生财有道》等具有客家特色的金融文艺作品,举办具有乡村气息、通俗易懂的金融专题文艺巡回汇演。三、成效与反响(一)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有效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农村家庭矛盾、黄赌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上访案件、恶性治安及犯罪案件等明显下降,民风状况得到显著净化,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201X年,梅州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9.7%,治安警情下降29.2%,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征信知识下乡入户宣传,农民的信用意识日渐提高,不良贷款实现“双降”,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X年,个人信用报告查询47598笔,同比增长86.02%;企业信用报告查询1215笔,同比增长19.35%;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减少1.06亿元,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7%。(二)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信用扶贫效果明显增强。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瓶颈”,激发了各涉农金融机构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如梅州兴宁市金鸽养殖合作社依托其作为核心企业的信用背景,通过涉农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公司+农户”模式,推动15户贫困农户实现供应链融资116万元,贷款利率为5.75%,比普通农户贷款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解决了贫困农户的融资难题。至201X年5月末,全市2973户贫困户变成信用户,提高了扶贫对象的信贷获得率。农户贷款授信额度增加,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29.25亿元,同比增长10.16%;农户信用贷款6.52亿元,同比增长3.34%。贷款利息减少,201X年以来,共减少农户贷款利息400多万元。农户贷款手续简化,凭手中授信证仅几分钟时间便可贷到授信额度内的金额,减少群众以往多处出具证明,寻找担保人等办事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三)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县域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梅州农村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吸引了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放和财政资金的投入,201X年共有7个项目获得农发行专项建设基金5.8亿元,对各县市区农村土地整治、棚户区改造、水利建设等领域发放政策性贷款共7.77亿元。积极支持房地产去库存,各大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安家贷15.37亿元。农业供给的有利环境有效帮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1X年底,全市农业增加值211.89亿元,增长4.3%,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1元,名义增长10.1%,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
本文标题:【工作总结】-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5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