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河南省新乡市经济地理特征浅谈
河南省新乡市经济地理特征浅谈我的家乡是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新乡市。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隔河相望,形成了三市共同发展的格局;西连煤城焦作,与晋东南接壤;东接油城濮阳,与鲁西相连。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给了新乡得天独厚的发展背景,可以说,作为地处中原腹地的城市来说,新乡市的地理位置还是十分优越的。新乡市现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8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人;市区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新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加上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平原面积占78%,耕作条件好,适于发展农业,因此自古农业便是本地经济的主导。现已成为中国粮棉主产区、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牧生产加工基地。新乡市近现代的发展不再靠天吃饭,而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依赖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迅速崛起。新乡交通区位优势突出,铁路交通十分便利,京广和太石铁路在此交汇,石武高铁客运专线正在建设,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又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106国道、107国道及京港澳、大广、济东高速穿境而过。刘江黄河大桥(二桥)建成通车,郑新黄河大桥(三桥)已经开工,官渡黄河大桥(四桥)即将建设。与省会郑州隔黄河为邻,新郑国际机场至新乡市区80公里。如此便捷的交通网便于焦作和山西的煤炭、濮阳的石油以及其他原料及时运送,又有利于产品运出,可以吸引资本实现本市发展,也便于为省会做一些辅助,为新乡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市便依托自身优势积极转型,大力发展工业,如今很多企业已颇具规模,成为本市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新乡市的经济规划基本思路是搞产业集聚,建立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大力发展绿色电器、生物制药和汽车零部件加工业。新乡市传统的工业是电池、造纸、机械制造、冶炼、化纤等,但是随着一大批国有企业的破产改制,加上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扶持的重心由污染严重的传统工业逐渐向新型产业倾斜,并在本市建成了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吸引中小企业集聚。开发区的建设非常地富有成效,起到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园区内的企业几乎完全是由于政府的优惠政策而积聚起来,并不是自发的,它们有各自的营销网络,互不关联和干涉,没有起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共同发展的成效。另外值得一提的一个集聚现象是商业在城市内部的集聚。新乡市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东南扩建了不少,人们居住地的中心早已不是旧的市中心了,可是商业活动的集聚却没有改变。本来,随着城市扩大,形成多核心的结构才更为合理便民,可是事实是市百货大楼为中心的区域依然是最繁华的地段,是服饰、食品、百货各种零售业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商家的增多,区域在扩大,最核心地段的集中程度也更大了。迎合了广大市民的消费惯性,也吸引了很多县区居民前来购物。在近年来我市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还有很大的潜力。对于中部城市来说,吸引投资是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表一是2006到2009年各种来源的城镇投资数额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城镇投资总额急剧增加,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但是外商投资不管在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上都不尽如人意。这当然和我们的地理位置有关,如何打开海外市场,让外商更了解我们,并将我们的发展前景展示给他们是亟需关注的。2006200720082009国有控股投资(亿元)一110.3794121.31民间投资(亿元)一391.59576.58771.5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亿元)一10.426.218.83城镇投资合计(亿元)374.24512.18686.20904.5至于我们未来发展方向,我认为也应该立足于本市自身地缘条件,合理创新,不应盲目学习沿海开放城市的经验。我市毗邻焦作市和山西省,煤炭运输十分便利,对工业发展极为有利,可是却缺乏先进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如果这些不足能够改善,相信会对我市的制造业有促进作用。此外,我市依山傍水,历史悠久,不乏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焦作市的云台山景区非常成功,我们可以学习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或者借云台山的“东风”,吸引游客“两城同游”,带动百泉和潞王陵、比干庙等景点的发展。我希望我的城市可以早日拜托对高污染工业的依赖,开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我们的经济能够快速并且健康地发展,能让市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效益,而不是承受工业污染的折磨。其实我市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个例,比如华兰生物等,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有不少新兴的企业正蓬勃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决策者和规划师要有实际客观的分析,立足地区个性,冷静指点江山。00926041赵楠
本文标题:河南省新乡市经济地理特征浅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5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