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余荫山房林敏婷生命科学学院11级生物科学(3)班201124111306简介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造园背景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内部简介余荫山房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建筑结构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余荫山房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造园手法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弹丸之地,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莲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好一个曲径幽深。二是“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缤纷浓郁,真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下雨天是赏园最佳时间,那浠浠沥沥的小雨洒在碧绿的睡莲塘中,在深绿的莲叶上滚着,在淡绿的睡莲花瓣上沾着,满园都是淡淡的睡莲香气,几条硕大的红色锦鲤在花间穿行,周围都是如绿云般的竹叶在雨中沙沙地响着。主要景点一门二门进入余荫山房的一门,往右穿过圆拱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寿”字砖雕,其次是夹墙中的一排竹子,相传在造园是先种下了竹子,然后再建墙与房,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排夹墙竹几乎有140年的寿命了,但现在看上去还很青翠嫩绿。“夹墙翠竹”是余荫山房的一大奇景。二门的对联是园主人邬燕天亲自题写的,“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云深”(“弓”是古代丈量地亩的单位,一弓等于五尺。这里的“三弓”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占地很少)。红色的木板,黑色的篆书,将园名巧妙地嵌入联中,正好描绘出这座名园的特色。进入二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道30米长的廊桥,把园内空间分隔成东西两半,又有荷花水池讲景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使园中景物显得起伏曲折,虚实呼应。第二大奇景是“虹桥印月”。深柳堂深柳堂是余荫山房的主体建筑,原来是园主人读书的地方。堂前左右两旁的石柱,分别缠着炮仗花树和古藤,枝叶茂盛,花开时宛如红雨一片,衬托着古色古香的深柳堂。堂前楹联是:“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履,旧雨同来,今雨同来。”深柳堂面阔三间,有宽敞明亮的厅堂、书斋、和卧室。厅堂里有一幅长4米的樟木板,上面刻着有清咸丰帝封赠园主人的祖父母、父母及其本人和妻室三代的圣旨。堂内还有32幅木扇格子,是木雕中的精品。中厅有两幅大型的花鸟挂落,全用紫檀木双面雕成,名为“松鹤延年”、“松鼠菩提”。图案精致优美,栩栩如生。另外,在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晚清广东三大才子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人的诗句,以及乾隆时期大学士刘墉的墨宝,深柳藏珍是第三大奇景。拱桥园景可分为东、西两半部,以游廊式拱桥为界。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石砌荷池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建筑细部装饰玲珑精致,兼有苏杭建筑的雅素与闽粤建筑的曼丽。这是园主的书斋,环境清静素雅。池北为主厅深柳堂。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临池别馆临池别馆在荷花水池的南边,原是园主人写诗作画的书斋,门前有一幅对联,“别馆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在夏天的夜晚,主人时而泼墨挥毫,时而凭栏远眺,随风送来阵阵荷花清香,令人迷醉。玲珑水榭走出临池别馆,来到玲珑水榭,也就是八角亭,这里曾是园主人会见客人、吟诗作对,把酒临风的地方。亭子八个方向的玻璃窗格都用木雕装饰,与绿荫如盖的高树穿插配置,有清雅而瑰丽的氛围。亭内的楹联是园主人仅留的墨宝:“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名漪印月亦足莹神”。亭内八个方向景致各不相同,分别是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瑜园余荫山房的南部是相当独立的瑜园,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1922年建造的,作为日常起居、读书的庭院。瑜园以船厅为中心,也称小姐楼,分上下两层。首层迂回曲折,内有百寿堂、罗汉堂、百年浮雕、砖雕等民间艺术,白鸟笼与观鱼亭相映成趣,生机盎然;登上二楼,可以观赏到小姐楼的琴房、闺房、梳妆楼、焚香阁、书斋。出二楼阳台,还可以俯瞰到余荫山房的全景。均安堂余荫山房的北部是均安堂祖祠,门外是两株酸杨桃树,与堂内的龙眼树、紫荆花书组成“子孙成龙”的意思,表示园主人希望子孙后代都能继承先祖余荫,使邬氏后世昌盛繁荣。文昌苑余荫山房经过修整,在2006年五一前开放了新园区。新园区一文昌苑为中心,主体建筑师三层高的文昌阁,楼顶的“魁星踢斗”神像(“魁星”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脚踩鳌头,寓意读书成功,独占鳌头。而在文昌阁旁边,有一棵爪哇木棉树,五个分支类似人的手指,含有“五子登科”的吉祥寓意。其他景点欣赏谢谢!
本文标题:余荫山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5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