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2.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3.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4.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初创时期(20C20以前)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186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1913~1914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2)发展时期(20C20~50末)3)成熟时期(20C60~70末)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4)完善时期(20C80以后)布鲁纳8.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11.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2.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13.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14.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15.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16.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17.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18.心理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特征:思维不可逆性、思维缺乏同一性、思维缺乏互补性。思维特征表现: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d.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A.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展任务。B.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而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他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b.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c.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d.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e.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19.学生的智力差异: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直线上升,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人们的智力水平呈钟形曲线。主要表现: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20.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依:以外部线索为依据;独: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具体型与抽象型发散型与辐合型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1.学生的性格差异特征(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类型(向性说: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顺从说:独立型与顺从型)。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22.学习困难:学困生与优生1)在知识水平上的差异:知识背景贫乏、概念水平差、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知识机构水平差。2)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差异:注意力差、感知觉能力差、记忆不良、阅读困难、言语落后、思维水平低、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差。3)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学习动机缺失、学习志向水平低、学习兴趣淡薄、自我有效感差、学习态度不良、消极情绪干扰、意志薄弱、性格不良、不良归因倾向、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1)多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2)学法指导,即教会他们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23.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劳伦兹首先提出。24.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5.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按学习的结果:(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按学习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内隐学习、外显学习;4)按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按学习的内容:(我国)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6.一般学习理论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a.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习得、消退、泛化(“杯弓蛇影”)、分化。巴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b.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根据强化学习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程序教学思想。d.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B.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a.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实验1)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不是简单地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这种知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b.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c.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学习观、教学观、学习法将知识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环节。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d.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习的分类:1)按学生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按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和条件本质:有意义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观念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条件:客观: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主观: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e.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a.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b.学生中心的教学观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b.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c.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6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