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4.刘河间:名完素。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点: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变证:闭窍,动风,出血,厥脱)3.温病的分类(划分标准):根据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暑湿。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感受时令病邪即时而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伏邪温病: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初起即病发于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新感引动伏邪:发病初起既有里热见症,同时又兼有卫表见症。4.重点: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与温病初期的鉴别比较: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温病初期共有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症状——表证发热,恶寒(恶风)无汗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症状——肺系喘逆鼻鸣咳嗽症状——舌淡红,苔薄白淡红,苔薄白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症状——脉脉浮紧(数)脉浮缓(数)脉浮数病机风寒束表,卫气被遏,风寒外袭,卫气不固,风热外袭,营阴郁滞营阴失守肺卫郁热如何区别发热重,恶寒轻恶寒重,发热轻身热痛,口微渴关键抓热象辨咽喉不红不红红肿痛辨舌不红不红舌边尖红辨尺肤不凉不凉热甚脉象浮紧而数浮缓而数脉浮不紧不缓(温病不紧不缓而动数)温病初起特征: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尺肤热,舌边红;脉浮数。5..温病与温疫:其概念区别就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即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不传染或传染性小呈散在发生的则称温病。6.温毒概念:1)即指病名又指病因;2)作为病名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外感热病。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1.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风热病邪:多发于冬春季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致病特点:1)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病变以肺为中心;2)损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暑热病邪: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发于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或暑热夹湿之病邪即时而发的温病称暑温。致病特点:1)发病可径犯阳明;2)易于耗气伤津;3)易致闭窍动风,易直中心肝;4)易夹湿邪、寒邪为患,郁阻气机。湿热病邪:多发于长夏季节(脾腻主湿存)。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2)病位以脾胃为中心:a发病途径:从口鼻而入;b同气相求:从病性上看都属于土;c从病因上看:太阴内伤生湿又感受湿热邪气而“内外合邪”;d病程中多拘留于脾胃,病机重心在中焦脾胃;e病程后期:多出现胃气不舒,脾气未醒。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为阴,热为阳→→A.湿温热伏——矛盾性(湿多热少)a身热不扬;b发热而脉濡缓(缓:相对缓慢,比正常要快,但未到其本应之数);c发热而色淡黄;d发热而不烦躁,反表情淡漠;e口干不欲饮;f大便数日不下,但不干结。B.热蒸湿动,蒙上流下——广泛性(热多湿少)头面——头重如裹,表情淡漠,神情呆钝;上焦气滞,胸闷;中焦脾胃气机不通——胃脘痞塞不通;下焦气滞不通——腹部胀满;湿阻肠道——大便粘腻不爽;湿阻膀胱——小便不利。燥热病邪:多发于秋季(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温病学范畴指的是温燥;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病变轻,愈后好。温热病邪:是一种能引起在春节发病,病初即以里热炽盛为主要特征的病邪。致病特点:1)病初即导致里热证;2)病情较重而易闭窍;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2.温病的病理要点:气郁、痰生、血瘀、气虚。第四章温病的辩证理论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1.卫气营血理论:(临床表现、辩证要点、病理特点)卫分证:病变部位:肺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辩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病理特点:邪郁卫表,邪正相争。卫分证的真谛:六淫邪气,只要影响卫气的功能,引起卫气温煦司开合的功能障碍,就有表证(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气分证:是指主管各脏腑各个功能之气失调的一类证候。(外感病里证)病变部位: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除了心、心包、肝和肾)临床表现:热势壮盛,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辩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热炽阴伤——温热性温病;★营分证:病变部位:心包、心营临床表现:身热夜甚(阴得阴助或阳得阳助),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辩证要点: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分证时是干亢无汗的,营分阴已伤,作汗无源。★血分证:临床表现:灼热夜甚(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伤阴更重)。辩证要点:斑疹密布,出血及舌质深绛。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止。(热瘀交结,无形之热邪易与有形之邪交结)2.卫气营血四分证区别:四分证病位病情正邪对比病程卫浅轻正盛邪弱短气较深较重正邪俱盛较长营深重邪盛正损长血极深危重邪盛正虚极长3.温热病邪的传变规律:①顺传:卫——气——营——血(理想状态);②跳跃传(逆传):卫——营;卫——血;气——血;③同病:卫营同病←银翘散加减,气营血同病←加减玉女煎4.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相同点:1)皆为温病辩证纲领,说明邪气盛衰,正气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浅深,证候的归类,病机发展,传变过程,疾病预后,为立法方药提供依据,在这方面两者是统一的。2)四分辩证从横向概况了温病由浅至深,气血的病理变化、传变的“四阶段”,三焦辨证从纵向概况了温病脏腑由实致虚病理变化、传变的“三层次”。3)反映的内容,证候大部分相同。不同点:1)上焦病包括肺,而病证又有卫、气分之别;2)心包证在上焦,但属营分范围;3)中焦脾胃属气分,但气分除此还有肺、胆、大小肠等病患;4)下焦病,肝肾属于血分,但膀胱湿热证属气分。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5.三焦辨证划分:依据:“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神”符合临床温病的传变与发展。(始于上焦,传于中焦,终于下焦。)分类:上焦:肺,心(心包)中焦:脾,胃,肠下焦:肝,肾6.注意三焦辩证表中上、中焦。P497.上焦危重证:1)在上焦证时,邪热犯肺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化源欲绝。临床表现: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心衰,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脱证)2)上焦心包闭郁证: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8.中焦两种危证:a阳明太实,土克水,死(危重);b脾有发黄,秽浊塞窍,死(湿热困脾,旁积于肝胆,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蒙蔽心包)。9.下焦证转归:第一种:阴液得复,正气渐旺,余邪渐退;第二种:真阴枯竭,阴阳离决(油尽灯枯),《温病条辨》“在下焦则无非邪热深入,消烁津液,涸尽而死也”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温病的特色诊法1.望舌:知道是什么舌,相应病理——卫、气分看舌苔(厚薄、润燥、腻、颜色);营、血分看舌质(颜色)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体正,红活而泽;辨舌苔:舌苔是胃气熏蒸于舌面而形成(阳气+浊气+津液)。舌苔变化过程:白——黑(火极似水)白苔: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温邪客于肺卫;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津液已伤;3)苔白厚而粘腻——湿与热搏,浊邪上泛;4)苔白厚而干燥——胃燥津伤,脾湿未化;5)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遏热伏(邪热被气分湿浊阻滞,不能外达,而被逼入荫、营阴);6)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湿热秽浊,郁闭膜原;7)白苔如碱状——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8)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9)白霉苔——秽浊偏盛,胃气衰败。黄苔:从白苔热化而来,一般是邪热进入气分,里热已盛的标志。【舌苔的变化的一个过程:白——黄白相间——黄(淡黄—金黄—老黄)】薄黄苔:有在卫分亦有在营分,辩是否有伤寒;黄白相见苔:初入卫分,表邪未罢(卫→气转变);苔黄干燥:气分热燥,津液已伤;苔老黄燥裂:舌苔甚则起芒刺,热结肠腑,多为阳明腑实,津液受伤之征象(诊断时应按诊腹部,特别是脐周,左下腹降结肠是否有硬块,并版权所有:09级中医8班询问大便情况);黄腻苔或黄浊苔:为湿热内蕴之征象,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湿热并重。灰苔:主实热之证,属热盛阴伤。灰燥苔:为阳明腑实而阴液大伤之征象;灰腻苔:为温病兼夹湿痰内阻的征象;灰滑苔:为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黑苔:1)主热(火极似水);2)主大寒(肾之寒水),全身一派寒象。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为阳明腑实,肾阴耗竭之征象;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津枯火炽”;遍舌黑润:温病兼夹痰湿之征;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湿温后期,湿随热化,伤络迫血,气随血脱(失血);黑苔滑润而舌淡不红:湿温后期阴寒内盛。辨舌质:舌为心之苗,舌质依赖血液荣养,所以舌质与心及营血关系密切。红舌:多由邪热较甚,或邪入营分而引起,也有因阴伤而致者。舌尖红赤起刺:心火上炎之征,红绛舌早期;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心营热毒炽盛之征;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之干燥无津:阴液损伤之象。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舌淡红而干,其色不荣:心脾气血两虚,气阴两虚之征。绛舌:标志着病情深重,色鲜绛者多主实证,为营热炽盛之象,若绛而燥甚至干枯不荣者多主虚证,为阴液亏耗之象。舌质纯绛鲜泽:热入心包;舌绛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耗伤(“火邪劫营,营阴受损”——叶天士);舌绛而舌面上有大红点:心火炽盛,热毒乘心;舌绛而有黄白苔:邪热入营,而气分之邪未尽(往往气分邪气太盛,逼入营分,向舌绛无苔转化);绛舌上罩粘腻苔垢:热在营血夹痰浊;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胃阴衰亡之征;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肾阴耗竭之征。紫舌:多为温病危重病证,多为脏腑郁热,热淤营血或肝肾阴竭。舌焦紫起刺(杨梅舌):血分热毒极盛之征(烂喉痧、猩红热);舌
本文标题: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6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