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讲、隋唐儒释道之学
国学知识讲座主讲老师:许昌学院图书馆余乐联系方式:yulesophie@sohu.com第七讲、隋唐儒释道之学一、隋唐学术发展的社会背景:1、隋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2、贞观之治与社会的发展3、文化的繁荣与学术的兴盛二、隋唐时期佛学的繁荣:1、佛教的创始与分化2、佛教典籍的传译与翻译理论3、中国佛教的不同宗派三、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一、隋唐学术发展的社会背景“隋朝于6世纪末统一了中国,但却很短命;其后的唐朝则将中国扩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国家的统一、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两座宏伟京城的修建和国内贸易的扩大,均刺激了经济发展。唐朝京城长安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居民百万,吸引着来自亚洲各地的商贾、留学生和朝拜者……唐朝的中国人眼界格外开阔,对其他文化广采博收,音乐和艺术尤其受到异国的影响,来自中国本土之外的学说与仪式继续丰富着佛教。”——《剑桥中国插图史》1、隋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之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持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秦始皇创秦制,为汉以后各朝所遵循,隋文帝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两朝都有巨大贡献,不能因为历史短促,忽略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国家统一对学术的影响:儒学的复兴、南北学术的融合2、贞观之治与社会的发展: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唐·吴兢《贞观政要》•社会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在长期的战乱中,人们对生活和前途丧失信心,学术思想也会反映出一种悲观的情绪;而在社会兴旺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前途充满信息,在学术思想上会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态度;如,隋唐两代官学都有一定规模的建设,隋初朝廷设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太常寺;唐初更是大兴学校,在隋朝五学之外加上律学,仅国子学之内生员就有8000余人。3、文化的繁荣与学术的兴盛: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基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民族的融合隋唐时期学术兴盛的主要表现:思想上,儒释道三教鼎立;文学上,唐诗、唐代散文、唐传奇;史学上,朝廷出面组织编纂前代的正史;艺术上,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十部乐:燕乐、清商、天竺、西凉、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和高昌;胡旋舞:“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霓裳羽衣舞:“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书法家: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二、隋唐时期佛学的繁荣1、佛教的创始与分化佛教的创始: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期间始终贯穿着痛苦,而人间就是苦海。由于云云众生都按照前世所种下的业绩,在苦海中无休止地六道轮回,因此,为了超脱,必须虔诚信佛,也只有佛经才能为人们指出脱离苦海的道路。佛教的分化:大乘佛教:把一切现象都堪称是虚幻的、非真实的,认为只有通过抛弃由欲望而导致的烦恼和痛苦才能追求解脱,其方法一是靠智慧、一是靠涅槃,追求在对佛法的认识和传播过程中,在修炼自己的同时度化别人成佛,也就是普渡众生;小乘佛教:把人生看作是是无常的、痛苦的过程,认为只有离开世间、抛弃人生出家修行,才能实现觉悟而达成智慧,讲究的是自我修炼;2、佛教典籍的传译与翻译理论:佛教典籍传译的规模化大型译场的出现、分工的细致、成果的众多;隋唐僧人的西行求法取经朱士行、法显、道泰、玄奘“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笑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西行求法的意义:有助于中国的僧侣对佛教义理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丰富了佛教经典的数量,为创造性地发展佛教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激发了佛教信徒的宗教热情,并赢得了统治者的敬仰和支持;佛经翻译理论的出现“一人材之美;二原本之完备;三译场组织之精密;四翻译律例之进步”;彦琮的“八备”理论;玄奘的“五不翻”理论;3、中国佛教宗派的产生: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基本理论是禅定与义理双修;法相宗,以“定、慧、舍”三法相去解释世界万有相性,又被称作“瑜伽宗”;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基本理论是“六相圆融”(即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净土宗,《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净土论》为主要经典,基本理论是极乐世界和念佛往生;禅宗,没有专门属于自己的佛教经典作为立派的依据,其引经据典往往是随手拈来,以方便对佛法的阐释;禅宗的基本理论:一是,佛性即人的本心,为人人具有,“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二是,佛性具备永远清净的特征;三是,顿悟即可成佛,圣人凡人之在迷悟的一念之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遭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禅宗的影响:•禅宗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推翻了佛祖释迦摩尼的绝对权威;•禅宗提出不学习佛教经典的主张,从而否定了佛教经典的神圣性;•禅宗摒弃繁琐的宗教仪式和外来的佛教戒律,甚至公开反对拜佛、坐禅,否认修行必须出家,认为任何人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顿悟成佛,不分在家与出家,从而动摇了佛教宗教生活的基础;•《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三、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1、统治者对儒学的支持:“丧乱以来,缅将十载,君无君德,臣失臣道,父有不慈,子有不孝,兄弟之情或薄,夫妇之义或违,长幼失序,尊卑错乱。”“儒学之道,训教于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庠序,开进仕之路,伫贤隽之人。”“于国学造舍四百间,国子、太学、四门、俊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自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豫贡举。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学以百数。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前古未之闻也。”——《新唐书·选举志》2、科举考试对儒学的促进“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四经”,就是要通两部大经,中小经各一部;“通三经”就是在大中小经中各通一经;“通二经”就是在大、小经中各通一部,或者通两部中经;3、经学的统一与发展:南北经学的不同:“北人笃守经学,本近质朴,而南人多喜谈名理,增饰华词,表里可观,雅俗共赏。故虽以亡国之余,足以转移一时风气,使北人舍旧而从之。”——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五经正义》的编纂:指导思想——“博采广纳,兼容并蓄”;整理原则——“融贯诸家,择善而从”;谢谢!
本文标题:第七讲、隋唐儒释道之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7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