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综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军事变革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把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去论述军民融合理论,分别包括: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我国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我国未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格局。一军民融合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内涵建国初期,针对苏联国防工业只负责军品生产的问题,毛主席就提出了我国国防工业“军民两用”的思想,1956年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再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生产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同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上做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更进一步强调,要正确的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工业要实行军民结合。然而,受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所限,尤其是后来文革中十年动乱的干扰。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种照搬苏联模式的国防工业体系与国家经济社会体系相分离的模式并未改变。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经济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邓小平针对国防工业军民分离和临战准备的弊端,并在总结了国内外国防工业的在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出现端倪。江泽民同志就我国国防工业军民结合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新思路。并指出:“要加强这方面政策制度的研究,促进军队建设更好的同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对于转变军民分立的发展模式,解决国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诸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创造性的提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指出:“我们要认真的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泛,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2.军民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军民融合的核心是资源配置,要义是破除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目的是建立一个开放体系,使军地优质资源优化整合,最终达到“融入体系、改造体系、重塑体系、催生新型能力”的目的。通俗的讲就是依靠经济社会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能利用民间资源的就不自己搞,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系统办的事就实行社会化保障。举个例子,对于培养一些军民两地通用的技术人才,我们可以依托地方丰富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人才,甚至可以直接聘用地方相关的人员去为军队服务。这样可以减少一些院校相关专业的军民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不同国情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不同的国情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主要有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俄罗斯的先军后民模式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等等。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美国的“军民一体”模式和日本的“以民掩军”模式。“军民一体化”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的调整改革,以及军政部门间和企业间的合作,开启军用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之门,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具体到战略实施层面上来讲,国会和总统负责营造政策环境,各种军民融合的科技计划以及负责和管理这些计划的机构负责落实和支撑这些军民融合政策。此外还注重培育开放型的产业链和军民结合的创新主体。如美国防部在硅谷创建了国防创新实验单元,以求将国防科技创新融入到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有效提高国防工业系统从高科技企业获取创新前沿技术的能力和速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实施“新兴NASA”倡议项目,为新兴企业提供免费获得NASA专利技术许可的机会,加速技术商业化应用。“以民掩军”特指日本在二战后,军事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依赖本国的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和生产武器装备。进而构建军民融合型国家创新体系。日本防卫省今年加速“军学共同研究”,正式支持高校从事军用技术研发活动,已批准了9个来自高等院校的国防研究与发展项目意见书,并进行资金支持。三我国目前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整体而言,我国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法律效力不够、政策覆盖面窄、相关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依旧存在,难以有效保障和支撑军民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在国家层面,缺乏顶层规范军民融合发展的法律。目前所出台的政策多以“意见”、“办法”等为主,缺乏法律效力,权威性、综合性不够。二是在法规层面,缺乏系统的衔接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有关单位、地方政府等在推进军民融合法规建设过程中,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致使部分法规出台后,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无法落地实施。三是在政策层面,部分政策存在责权利不清晰,如军民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相关政策;部分政策存在不公平、操作性和适用性不强等问题,如军品免税、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政策;部分政策更新滞后,如军民通用标准、国防科技成果解密相关政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体制机制仍是当前制约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相互封闭的两大科研系统造成大量科技资源不能被共享,致使研究能力和技术成果的很大浪费。一是我国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军民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军民协同创新具体由哪个机构来统筹协调尚无定论。二是军、民口科技主管部门之间自谋其政得多,倾向在自己系统内布臵科研任务、分配科研经费,造成大量科研资源浪费。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设立之初便分为军民两块,但该计划中信息技术领域相当一部分的科研项目是军民重叠的,由于缺乏对军民两用性技术规划计划的协调,致使大量科研项目重复建设。三是缺乏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的激励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军技民用主要是自发行为,尚未成为军工单位的法定职责,技术转移的外在约束和内在动力不足,目前仍以内部转化为主。四是民用技术向国防转移的关键环节缺乏系统有效的支持。民技军用主要停留在产品采购阶段,对成果转化环节的激励支持手段缺乏,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推进民技军用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检测认证、二次开发等,这些过程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资,政府激励较少。总结起来,政策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管理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运行机制依然不太协调。四展望我国未来军民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尽管如上介绍的一样,我国目前的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在发展中去解决,也必将在更高层次的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在规划第十九章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第七十八章的题目就是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可见党和政府对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视,此外,十八大以来的诸多讲话及会议中,也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也将军民融合战略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我们最终将达到预期的目标。据此我们可以展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1.军队人才建设届时,军民融合式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大力培育军队建设人才,做到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就不“铺摊子”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资源的优势。军民通用人才尽量全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民间资源大力培育岗位需求人才,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军队专业人才特别是士官队伍成长的重要源头;依托多方力量大力培育装备技术人才。2.武器装备发展届时,国防建设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并发挥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营军工企业与私营军工企业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良性竞争,资源共享。军用技术,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之门顺畅。3.后勤保障体系届时,基础建设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军民兼容;物资储备军民兼容;长期以来,我军后勤保障问题上,我军习惯了自我保障的方式,形成了“军队办社会”的格局,从而使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建设。以上保障体系的建成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是顺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时代潮流。英美等发达国家,不仅平时将大量的军队后勤保障任务交给地方承包商,而且战时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后勤保障工作。在近期的局部战争中,美军作战物资的60%以上由民力运送。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程,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前路未可知,但我相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军改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在充分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我们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本文标题:军民融合发展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82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