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女性犯罪心理概述摘要:女性是一个完整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近年来女性的犯罪率的提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本文将在分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女性犯罪的措施与对策提出个人观点。引言:女性犯罪率逐年增长无论是国内范围,还是国际范围内,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当今女性,面对繁杂的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犯罪现象日益增长,其中以性犯罪、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较为突出。关键词:女性犯罪心理犯罪特点正文:一、女性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类型趋向多样化随着社会阶段的发展,女性涉及的社会领域越来越广泛,社会地位也逐步上升,女性犯罪也随之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各个层次。近年来,女性犯罪从多发的性犯罪,开始蔓延到各种犯罪案件中,这其中包括秘密窃取、诈骗、卖淫、伪造公文、印章、证件等非暴力手段。由于女性犯罪富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且女性犯罪又多发在从属性及犯罪配角位置,故而女性的犯罪年龄也发生了变化,犯罪年龄低龄化严重。(二)外来打工的女性犯罪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城市外来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一些农村务工女性的进入,由于其专业技能的缺失,且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因为找不到工作或无固定的工作,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便产生犯罪的邪念,周围的老乡或者不明实情的“朋友”并成为其“无可奈何”的牺牲品。也有部分正处在年轻的花季少女,因为一时贪念,误入歧途,便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刺激性犯罪刺激性犯罪,是一种强烈情绪情感的表现形态,当女性在外界强烈的刺激下,由于认识范围缩小,内控能力减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从而产生突发性、短暂性和难以控制性等特点的行为。从犯罪主体上看,这类女性一般比较无知,具有性情暴躁、文化水平低、控制能力不强等特征,在无理智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情感及做法,尤其对配偶、亲人等对自己的欺骗难以忍耐和理性对待。调查中,女性因故意伤害导致犯罪的案例中,均属于此类犯罪。(四)女性高智商犯罪当今社会,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男性均等。一个高知女性犯罪人群蔓延开来。她们利用她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及女性身份的便利性,参与到贪污、受贿、诈骗等经济犯罪中,而她们与外来务工人员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不同,她们的犯罪是在懂法的基础上,禁不住利益诱惑,知法犯法。二、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一)感性大过理性、无法驾驭个人情感女性的情感非常丰富,遇事易动情。而且一些女性的情感过于细腻,但凡是有正反两面,女性在处理情感事件时,常有过度谨慎和猜疑的状况,这样就导致家庭和社会的许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生活中的表象现象表现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争吵,也由于感情激动而冲动犯罪。另外,大多数女性的对待事情的判断多数有情感因素,不能真正对事物进行多方考量,仅考感性认知对事物作出判断,遇到想当然的欺骗、背叛就回产生自暴自弃的悲观心理,从而报复他人,报复社会,引起犯罪。(二)物欲难控、难以把持住自己人从襁褓婴儿发育到而立之年,对物欲的认知和需求是随着年龄日益增长的。尤其对女性的依附性又较强,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攀比心,虚荣心作祟,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从动物学角度而言,雌性动物更注重外表,而女性也是如此。一些女性喜欢被别人注意,因而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女性的这样的要求,当自己对物质方面的要求超过其自身、配偶及家庭的承受范围时,一些女性则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例如盗窃、诈骗、贪污等,而且行为手段表现为多次进行。然而女性的虚荣心也会导致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时,碰到了一些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从而导致自己的虚荣心受挫,甚至因此产生仇富心理,因而寻找机会报复,甚至最终形成犯罪。(三)大环境影响、依附心理较强自古以来,女性从待嫁闺中到嫁为人妇,便长期生活在半男权社会中,依附心理便成为女性固有的心理特征,女性进入社会大多较晚,又受体能等各项生理限制,故在工作上收到诸多限制,并受周围人和潜在的自我暗示,服从于权威,缺乏主见和掌握自我命运的能力。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势必造成女性在社会人际关系和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越是处于这样的状态,一些女性的依附心理就越强,再加上物质要求过高,个别女性便很容易依附上道德品行不端的人,误入歧途而浑然不知。很多女性就是由于如此轻信、盲从他人,成为很多恶性事件的帮凶。三、女性犯罪后的行为特征(一)思绪紊乱、悔恨交加女性特有的依附心理使其在犯罪后思绪较男性更为紊乱,一般是悔恨交加。这多发生在初犯、偶犯或激情性犯罪分子中,其犯罪心理结构没有得到强化、主观恶性不深,作案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认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既危害了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又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后悔莫及,在痛恨至极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引起自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也可能投案自首。这种悔恨心理具体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认为犯罪后损坏了自己的名誉,断送了前程,连累了家庭、子女,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恶果,悔恨不该犯罪,这是一种有利的、积极的悔恨心理;而另一种是那些主观恶性较深的犯罪嫌疑人,悔恨的是自己的作案手段不够隐蔽,反侦查伎俩不高明,没有达到最终的犯罪目的,这是一种不利的、消极的悔恨心理。(二)心理郁结顾虑多,情绪反应显著女性情感丰富细腻,心胸狭窄,疑心大,所以在她们实施犯罪后,往往顾虑多,情绪反应非常明显。尤以初犯、偶犯和重大的恶性案件为甚。她们惶惶不可终日,疑神疑鬼,见人不能正视,情绪极度紧张。在家坐卧不宁,夜间不能入睡。经常在噩梦中惊醒。即使是那些比较有经验的罪犯,外部表情看起来镇定自若,其实内心也是极不平静的。当她们感到灾难临头、极端绝望时,有的表现精神恍惚、两眼发呆,有的则终日不语、垂头丧气;或者喜怒无常、时而泣不成声,几乎歇斯底里。(三)、行为反常,欺骗性较强女性在实施犯罪后,一般为了转移侦查视线,蒙混过关,往往是一反常态。原先爱发牢骚说怪话工作不负责任的,会表现的特别积极热情,在单位或工矿企业,有事抢着干。如果是财产型犯罪,则表现的特别俭朴,见人就哭穷,想借此掩盖其犯罪行为。有的表现的沉着冷静,不动声色。自认为作案手段高明。无懈可击,因而故作镇静。有的性犯罪者,在得利后,百般奢侈,打扮的花枝招展,出入高级餐厅,甚至放弃学业和工作,到处游山玩水。另外,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使女性的体力上处于劣势,所以女性犯罪人在团伙性犯罪中欺骗性较强、性色彩浓重,常处于从属地位。(四)羞耻感自卑感交织,焦虑不安女性的特有的社会角色,要求女性遵守法律、伦理和道德等规范,女性犯罪人往往引起更多人的不理解。加之,女性犯罪人感情细腻,善于察觉细微之处,情绪波动较大。所以,女性犯罪人的羞耻感较强;女性的羞耻感进而发展为女性犯罪人的自卑感,这两种情绪相互交织,使女性犯罪人的顾虑颇多,犯罪心理动机冲突较激烈,通常在行为上表现为焦虑不安。综上,女性犯罪虽不占所有犯罪案件大半或均等比重,但此类案件发生率的增长也应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做好犯罪高发人群的心理疏导和预防,以及女性犯罪发生后维稳工作尤为重要,社会对于各类女性的平等、关爱、帮助才是解决女性犯罪频发的最主要措施,还当代女性以温暖春天。参考文献:1.宋卫琴.女性犯罪的心理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3,(04).2.戴颖,肖汉仕.女性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07).3.王海燕.女性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及趋向[J].政法学刊,2005,(01).
本文标题:女性犯罪心理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8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