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配置比例和相互关系,包括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决策,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所做出的重大调整。对全国而言,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核心内容,也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潍坊市而言,也是创新优势,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根据我市产业结构历史演变及现状,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对我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简要分析。一、对产业结构研究的基本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根据世界各国的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转变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表明,结构转变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些规律性联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大部分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为第三产业吸收(见表1)。表1: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多国模型标准人均GDP(美元)100200300400600100020003000第一产业占GDP比重(%)46.43630.426.721.818.616.39.8第二产业占GDP比重(%)13.519.623.125.52931.433.238.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144.446.547.849.25050.551.3第一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68.158.749.943.634.828.623.78.3(%)第二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9.616.620.523.427.630.733.240.1第三产业中劳动力的比重(%)22.324.729.63337.640.743.151.6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这表现为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所处地位的变化。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反映在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及产业内各行业结构等方面。当然,由于受到地域、时期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地区来说,上述理论不一定完全适用,但大体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致的。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演变状况(一)我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建国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变更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所在。纵观从1978年到2006年二十多年间我市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1978-1984年。这一阶段,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力的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1978-198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0.38亿元增加到26.83亿元,年均增长10.8%;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比GDP高8.7个百分点。因此,第一、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是第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见表2)。2、第二阶段为1985-2002年。从1985年开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这一阶段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1985-200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和%,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第二、三产业比重则分别由33.3%、19.5%上升到47.9%和34.5%,第一产业比重由47.3%下降到17.6%(见表3)。表21978年-1984年潍坊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表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44.143.412.5197943.543.712.8198042.543.613.9198143.241.115.7198247.037.016.0198349.333.117.6198452.429.917.71978-1984上升(百分点)8.3-13.55.2表31985年-2002年潍坊市三次产业比重表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547.333.319.4198643.735.421.0198741.236.122.7198839.137.723.2198933.841.724.5199033.140.026.9199132.540.127.3199230.641.128.3199327.843.528.7199426.843.929.3199526.044.629.4199625.145.329.6199724.045.530.6199823.644.731.6199922.445.632.0200020.947.331.8200119.346.833.9200217.647.934.51978-1984上升(百分点)-29.714.615.13、第三阶段为2003-2006年。2003年,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是这一阶段的特点(见表4)。表42003年-2006年潍坊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表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316.450.732.9200415.554.829.7200513.456.929.8200612.358.229.52003-2006上升(百分点)-4.17.5-3.4(二)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点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其比重逐年降低。改革开放之初,我市还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到2006年,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2.3%。其次,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我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我市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一、三、二”和“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各个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农业生产打破“以粮为纲”的单一格局,按照工农贸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2006年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7%,比1978年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80%下降到2006年的56.5%。工业内部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重工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轻、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9%和55.1%,重工业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14.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也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另一亮点。200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2.1%,比2002年提高了1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84.8%下降到2006年的45.3%。(三)三次产业结构与标准模式的偏差采用钱纳里等人创建的多国模型标准模式,对比我市产业结构的偏差状况(见表5),分析我市的产业结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2006年,潍坊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677元(按照当年汇率折算为2520美元)。表5:人均收入2000美元左右时的产业结构产业/标准钱纳里标准潍坊市结构现状第一产业占GDP比重16.312.3第二产业占GDP比重33.258.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0.529.5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23.737.5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33.233.2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43.129.31、GD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6年,潍坊市的GD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58.2%,明显高于3钱纳里标准所提供的比例。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为29.5%,比钱纳里标准明显偏低。2、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比重偏低。2006年,我市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37.5%,显然高于钱纳里标准。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与标准一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29.3%,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四)三次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表6:全国、全省及各地市2006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单位:%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11.848.739.5全省9.858.232.0济南6.645.847.5青岛5.752.342.0淄博3.865.630.6枣庄9.063.527.5东营3.780.715.6烟台9.060.830.2潍坊12.358.129.5济宁12.855.232.0泰安11.456.232.4威海8.562.129.4日照14.649.735.7莱芜6.765.927.4临沂12.752.035.3德州14.055.830.2聊城16.558.525.0滨州11.761.826.6荷泽30.845.923.2从表6中可以看出,2006年潍坊市第一产业比重为12.3%,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7位,远远高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第二产业比重为5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9位,高于济南、青岛。第三产业比重为29.5%,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17个地市中排在第12位,大大低于济南、青岛、淄博和烟台。三、影响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因素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状况及其变化,必然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需求结构主要有消费结构、投资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结构等方面。(一)消费结构。买方市场下,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将促使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首先,消费结构断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居民收入开始呈“金字塔”形状。2006年,我市城区居民高低收入居民家庭之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高达24650元,最富有的10%高收入家庭与最贫穷的1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8:1。在城区居民中,有近70%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不到11846元的平均水平。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中产阶层的数量太少,从而导致了消费断层的产生。中低收入群体比重大,消费能力不足,这给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与产品结构的有序替代造成了困难,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其次,消费结构不合理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我市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低,热点消费不够突出。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120元,仅占人均消费总支出的24%。最后,消费结构层次不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消费层次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规模和进程,决定着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力度。钱纳里模型提出人均GDP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应为61%,而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2520美元,居民消费率仅为40%,同时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2006年末,我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913亿元,比1990年年均增长19.6%,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12.6%的速度。储蓄率较高、消费率偏低严重制约了我市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二)投资结构。投资结构不仅对当期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还影响到
本文标题:潍坊市产业结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895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