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稳定性实验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应用化学动力学方法预测注射液稳定性的原理。2.掌握应用恒温加速实验法测定维生素C注射液的贮存期的方法。二、仪器和材料仪器:恒温水浴,酸式滴定管(25ml),锥形瓶(50~250ml)等。材料:维生素C注射液(2ml∶0.25g),0.1mol∕L碘液,丙酮,稀醋酸,淀粉指示液等。三、实验内容(一)试验方法1、放样将同一批号的VC注射液样品(2ml∶0.25g)分别置4个不同温度(如70、80、90和100℃)的恒温水浴中,间隔一定时间(如70℃为间隔24h,80℃为12h,90℃为6h,100℃为3h)取样,每个温度的间隔取样次数均为5次。样品取出后,立即冷却或置冰箱保存,供含量测定。2、VC含量测定方法精密量取样品液1ml,置150ml锥形瓶中,加蒸馏水15ml与丙酮2ml,摇匀,放置5分钟,加稀醋酸4ml与淀粉指示液1ml,用碘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秒不褪。每1ml碘液(0.1mol∕l)相当于8.806mg的VC(C6H8O6),分别测定各样品中的VC的含量,同时测定未经加热试验的原样品中VC含量,记录消耗碘液的毫升数。(二)实验数据处理1.数据整理由于含量测定所用的是同一种碘液,故不必考虑碘液的精确浓度,只要比较消耗碘液的毫升数即可。将未经加热的样品(表1-1中时间项为0)所消耗碘液的毫升数(即初始浓度)作为100%相对浓度,各加热时间内的样品所消耗碘液的毫升数与其相比,得出各自的相对浓度百分数(C相,%)。实验数据如表-1。表-170℃恒温加速试验各时间内样品的测定结果加热间隔时间h消耗碘液mlC相,%lg(C相,%)123平均024437296120100在其它温度下考察的实验数据,均按表(-1)的格式记录并计算。2.求4种试验温度的VC氧化降解速度常数(k70~k100)用回归方法求各温度的k值时,先将各加热时间(x)与其对应的lg(C相,%)值(y)列表(表-2)表16-2加热时间及其相对浓度(%)对数值的回归计算表(70℃)x.加热时间024487296120y.lg(C相,%)用具有回归功能的计算器,将x和y值回归,直接得出截距,斜率和相关系。由斜率b即可计算出降解速度常数k,例如在70℃:k70=b×(-2.303)(-5)同上,求出各温度的k值。3.根据Arrhenius公式求VC氧化降解反应的活化能(Ea)和频率因子(A)将计算求得的降解速度常数k和对应温度(T)记录在表-3。表-3不同温度下VC注射液的降解速度常数T343(273+70℃)353(273+80℃)363(273+90℃)373(273+100℃)x’T1×103y’lgk2.9152.8332.7552.681AREkalg2981303.2lg25)298298(303.2lg25TTREkkaT1以x’为横坐标y’为纵坐标,进行回归计算。计算出直线斜率b’,截距a’和相关系数r’,故VC氧化降解活化能为:Ea=b'×(-2.303)×R(-6)式中,R为气体常数;频率因子即为直线截距的反对数。4.求室温(25℃)时的氧化降解速度常数(k25)根据式(-4)有:(-7)或(-8)代入Ea、A、R或已知温度T及对应的氧化降解速度常数k,即可计算k25。该值亦可将lgk-图中的直线外推至室温求出。5.求室温贮存期t0.9(损失10%所需的时间)由下式计算:t0.9=0.1054∕k25(-9)四、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1.实验中所用VC注射液的批号应全部相同。按规定间隔时间加热、取出后,应立即测定VC含量,否则应置冰箱保存,以免含量起变化。2.测量VC含量时,所用碘液的浓度应前后一致(宜用同一瓶的碘液),否则含量难以测准。因各次测定所用的是同一碘液,故碘液的浓度不必精确标定,注射液VC含量亦可不必计算,只比较各次消耗的碘液毫升数即可。一般将零时间样品(即未经加热的VC注射液)消耗的碘液毫升数作为100%相对浓度,其它各时间消耗的碘液毫升数与它比较,从而得出各时间的C相,%(见表16-1)3.经典恒温法常采用4个温度进行加速实验,各温度的加热间隔时间点一般应取5个。间隔时间的确定,应以各次消耗的碘液毫升数有明显差别为宜。4.测定VC含量时,加丙酮的作用是:因VC注射液中加有亚硫酸氢钠等抗氧剂,其还原性比烯二醇基更强,因此要消耗碘;加丙酮后就可避免发生这一作用,因为丙酮能与亚硫酸氢钠起发应。5.测定VC含量时,加稀醋酸的作用是:VC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还原性,能被碘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在碱性条件下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VC还原性很强,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特别在碱性时;所以,加适量醋酸保持一定的酸性,以减少VC受碘以外其它氧化剂的影响。
本文标题:药物稳定性加速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2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