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第30卷第1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ol.30No.12009年1月JOURNALOFHUNANCITYUNIVERSITYJan.2009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李秦晋1,赵运林2,庹瑞锐1(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128;2.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长江中游昀重要的调蓄区,国家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在维系洞庭湖区生态平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过度开发与环境污染,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全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建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昀佳模式,规范有关法律体系,以及树立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来提高洞庭湖湿地资源的保护水平。关键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9)01–0005–04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湿地作为与森林和海洋并列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1]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2]是自然界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美化环境,提供人类谷物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服务功能,[3]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的乐园”,其服务价值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居首位,非常适合人类生存。长期以来,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巨大生态服务功能,湿地成了人类活动剧烈、开发强度很大的地区。但由于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正在减退,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4]据估计,全球自1900年以来,已有50%的自然湿地已经丧失。在我国,现有湿地的40%正受到退化威胁,20%的湖泊因污染而丧失了基本使用功能[5]。湿地的重要意义及湿地所面临的种种压力,促使人们加深了对湿地存在意义的认识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了解,在寻求保护利用和恢复的途径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一、洞庭湖湿地概况湿地一词来自英文Wetland,由Wet(湿的)和Land(土地)两词组合而成。对于湿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对湿地昀通俗的理解是有水的陆地,是一个长期为水所控制的生态系统[6]。目前,我国政府和科学界没有对湿地规定统一的定义,但多数学者倾向采用湿地公约的定义: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咸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根据湿地概念,洞庭湖区湿地是指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界面及其延伸区域。区域地理坐标约为北纬28°30′~29°31′,东经111°40′~113°10′;北起长江中游荆江河南岸,南到湘阴、益阳、沅江丘岗地界,东及岳阳、汨罗湘江东岸,西临澧县、桃源、汉寿西部丘岗岸边。区域面积达18780km2,其中湖南省15200km2,占80.9%;湖北省3580km2,占19.1%。在行政上,包括湖北松滋、公安和石首3县(市),湖南省常德、益阳、岳阳3个地级市的17个县(区、市)和14个农场,及长沙市望城县。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较丰富,雨量较充沛,雨热大部分时间同步,日照和无霜期较长,寒潮较多,大风频率高,冬季寒冷,区域内平均气温为16.4~17.0℃,日均温稳定,活动积温日230~245天,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保存。洞庭湖接纳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的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7]湿地淹水水收稿日期:2008-11-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BJY071)作者简介:李秦晋(1976-),男,湖南益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6位在年内、年间的变化都较大,随季节不同呈现“涨水是湖,退水为洲”的动态景观,对湿地生态和资源的形成与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洞庭湖湿地区域不但养育着湘鄂两省一千多万的洞庭人,而且还向湿地区域以外源源不断地输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农副水产品,在湖南及至全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它还是长江中游昀重要的调蓄区,国家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群。二、洞庭湖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一)湖容缩小,洪涝灾害加剧由于湖面和湖容缩小,湿地调节小气候效应降低,湖泊湿地的温暖效应在减退,洪涝灾害加剧。如1958年前,沅江冬季气温比岳阳高,10年后,两地冬季气温相近,到1983年,昀低气温沅江反比岳阳低一些;[6]又如1996年和1998年出现的特大洪水,都是湿地湖泊萎缩,其调蓄功能明显降低的结果。(二)湿地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遭破坏景观破碎是指原来连续的生境景观环境经外力作用后变为许多彼此隔离的小斑块。景观破碎常常会出现地方性种群灭绝(如洞庭湖白鳍豚),物种组成与多度格局的改变,[8]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不良后果。进入世纪之交,杨树成为洞庭湖湿地的外来入侵种(以形成了优势种为标志),杨树林地排水系统开挖后,使浅水湖沼和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干涸,沼泽湿地变成陆地,改变了湿地的性质,破坏了原生湿地的景观格局,使原始洲滩植被景观破碎,打破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变化,给一些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为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三)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影响洞庭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是向湖泊湿地或入境河道排放各种污染物。据湖南省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调查,洞庭湖区现有工业污染源l803个,其中重大污染源l41个,湖区年排废水3.62×l08t,湖区农药年施用量近2.00×104t。[9]据测算,2005年注入洞庭湖湿地的总氮和总磷分别为41.87×104t和2.04×104t。[10]这些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使湿地污染严重,生态功能衰退,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四)动物种群衰退,生物灾害加重动物种群衰退,数量缩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或已灭绝。经过研究确认,曾广泛分布于洞庭湖,近来很少甚至没有发现的鱼类有33种之多,如中华鲟、白鳍豚等已在洞庭湖湿地中消失。生物灾害加重典型表现为血吸虫病流行和东方田鼠危害等。三、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是国际重要的湿地,在维系洞庭湖区生态平衡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保护洞庭湖湿地,就是保护以其作为生存环境的人类自己。(一)洞庭湖湿地的水文调节效应水文过程不但决定着各种湿地类型的形成与维持,同时在水的贮存和处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洞庭湖洲滩和沼泽地占有洞庭湖2/3以上的面积,沼泽化土壤及沼泽化草甸的草根层饱和持水量很大,能贮蓄相当一部分水份,作为枯水期生态用水。汛期所蓄水量可服务于区域防汛,减少中下游洪水流量压力。洞庭湖湿地每年容纳的湖水在2776×108m3,如果没有湿地对径流的调剂削洪功能,将给洞庭湖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武汉工业重镇的生态安全带来威胁。巨大的湖容,对长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在保障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洞庭湖湿地的污染物贮存净化效应对于净化而言,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植物处理之间的自然污水处理系统,它克服了二者的不足而综合了二者的优点。基于生物圈内营养元素可以无限循环的原理,湿地生态系统能发挥去除污水中污染物质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环洞庭湖经济带的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显著加快,大量的工业污染物与城镇污水进入湖区湿地,影响水质,给其环境安全造成了威胁,但通过湿地的贮留净化功能可以避免或减轻这种危害。根据环境监测统计分析和评价,洞庭湖富营养化状况在中到中-富营养级之间,以中-富营养级为主,并有逐渐发展之势,但目李秦晋等: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第30卷7前湖泊的富营养化的外在表现不突出[10],在这个过程中,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服务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洞庭湖湿地的维持生物多样性效应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过程。湿地处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交汇过渡带,受两种系统的影响而又区别于这两系统,具有自身特性。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湿地环境保护与维持,为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着必需条件。洞庭湖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对生物多样性有着十分好的保育效应,是湿生、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地,是中国及至国际重要的鸟类越冬地、迁徙鸟类停息地和夏候鸟的繁殖地。(四)洞庭湖湿地的调节小气候效应湿地主要缘于三种原因,使地区小气候得到改善。一是湿地热容量大,导热性差,使湿地区域的气候变幅小,有利于改善当地小气候;二是湿地面积大,或者湿地的潜水位较高,地下水面距离湿地表面的高度在土壤毛细管范围内,大量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三是湿地的地热学性质使湿地源源不断为大气提供充沛的水分,增加空气湿度。洞庭湖湿地面积大,其调节气候的服务效应是明显的,能使周边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到昀低程度。(五)洞庭湖湿地的社会服务效应湿地的社会服务效应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在消费湿地物质、劳务、服务时所得到的满足,包括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6]洞庭湖湿地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是人们生态旅游、观光旅游的好场所,洞庭湖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和科学素材。四、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对策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灾害频率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洞庭湖进行综合治理,制定相应对策,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健全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系“湿地”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湿地保护工作也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展,在湿地未实施保护以前,洞庭湖湿地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在行政区划上涉及2个省的十多个县市和4个保护区。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对现在洞庭湖湿地的保护管理是十分不利的,造成管理上的许多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此,要实现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保护区各地(市)、县和各部门的行动,实现区域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和有为。应将洞庭湖湿地作为一个整体,确定系统的界线,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性经营,要明确地把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学能力的需求与满足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既要注重小区域的生态系统过程,又要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从长远的角度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二)建立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昀佳模式必需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开发利用洞庭湖湿地资源,做到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的潜在价值,又要积极保护好资源,以维护洞庭湖湿地区域生态平衡。第一,应建立综合开发利用机构,组织研究有关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协调开发工作。湿地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到综合开发利用。第二,控制污染,改善湿地环境。洞庭湖湿地在局部地区的严重污染,威胁了局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应进行以洞庭湖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源头防止全流域的污染物汇入湿地区域。第三,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洞庭湖湿地区域有许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既宣传普及了湿地生态知识,又很好的实现了资源的持续利用。第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和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与治理,提倡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方式,大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第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控,防范和减轻外来物种入
本文标题: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3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