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恩物”主要有六种。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代表人物:席勒,斯兵塞②松弛说:主要观点:精力的恢复(恢复就是松弛说)代表人物:拉察鲁斯,帕特里克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③生活预备说:主要观点: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代表人物:格鲁斯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联系本能的一种手段。④生长说:主要观点:机体的生长(了解)⑤复演说:主要观点: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重点)代表人物:霍尔⑥成熟说:主要观点:个体适应环境、寻求挚友,解放欲望的表现。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论。就是情绪的发泄和补偿。(选)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4.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本我”、“自我”、“超我”(选)5.佩勒的角色动机说6.埃里克森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了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对弗洛伊德的强化和发展7.游戏治疗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必考)①分析性游戏治疗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和克林是最早将游戏引进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的人治疗方法及观点:该方法主要是用游戏和玩具来鼓励儿童表达幻想、焦虑,然后根据儿童的表现加以解释,将儿童的一些无意识的体验变成有意识的体验,从而帮助儿童妥善解决情感上的问题。②发泄性游戏治疗:主要观点:通过游戏消除累积的能量,抒发情绪加以纠正。③关系性游戏治疗: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治疗不应把视点落在孩子的过去历史和潜意识上,而应注重此时此刻的感情与经验,即孩子与治疗者的正向良好的关系。④非指导性游戏治疗:主要观点:不用控制和改变儿童,只提供合宜的环境,让人内在的自主力量出现,然后自己做出改变。8.精神分析学家在游戏治疗中,首先采用了“娃娃游戏”(即过家家)9.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0.同化:所谓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即旧基础的巩固)例如:一个孩子在他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已有了“狗”的概念,以后他把大狗、小狗、黄狗、黑狗统统纳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名词解释,选择)11.顺应:顺应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接纳新事物)例如:上述那个孩子,当他第一次看到羊的时候,把“羊”也说成“狗”,则表明是主体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一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名词解释、选择)12.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13.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智力)发展的阶段先适应。(选)14.认识论原理: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重点)游戏的发展: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15.象征性游戏的出现,预示着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领域中的完整的终结。(选)16.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游戏,在前运算(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选)17.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或激活理论。觉醒理论是一种试图通过解释环境和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选择)代表人物:伯莱因,埃利斯18.游戏的觉醒理论,提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的原理,启发我们应当重视幼儿园环境的科学创设合理组织。(选)19.当幼儿新入园时,全新的环境可使觉醒水平增高,孩子感到紧张、敏感、害羞、退缩。这时教师应当安排一些镶拼图形之类的独自游戏或其他认知性成分较高的安静性活动,这会更适合于孩子的觉醒状态。(选择,填空)20.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主要观点:运用逻辑学和数理论的学科原理来研究游戏代表人物:贝特森2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创造了儿童最近发展区。(选)论述题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活动游戏理论具有的基本观点:(论述题)重点必考①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②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③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④游戏是一种需要成人指导的活动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论述题)①把象征看做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②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认识。第三章1.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19世纪中期及中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训练,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探索尝试。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当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建立成为必然时,游戏的概念也就开始了由抽象到具体,由思辨到实用的逐渐演变。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前苏联研究者的影响,也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的观点。5选择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3个方面的不同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2)游戏中的主体情况不一样3)游戏的内容不同6选。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3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6选。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7选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具有6种特点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的8选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个方面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和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9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1)愉快与严肃2)手段和目的3)自由与约束4)假想和现实游戏是假想的活动,游戏活动从属于现实,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5联系与探索,6活动与幻想重点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1选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1.游戏的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者内部的心里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分为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第四章13.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皮亚杰的游戏理论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是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1.感觉运动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如婴儿反复拍击盆子里的水2.象征性游戏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3.结构游戏4.规则游戏(下棋,打牌,拔河)14.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袖手旁观的行为3.单独的行为4平行的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15.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美国心理学家比勒分为1.机能游戏2想象游戏3制作游戏4接受游戏16从游戏时间的角度分类1,未分化游戏2累积型游戏3连续型游戏4分节型游戏17依据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创造性游戏2有规则游戏18.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为感觉运动性水平,作为游戏倾向的最基本的标志和信号的微笑开始出现19象征性游戏的发展1关于情景转变,一般以为情景转变可作为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大约1到1.5岁的婴儿身上最早发生2关于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外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3关于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角色扮演的心里结构较复杂,它主要包括角色行为,扮演意识,角色认知20.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发展21.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独立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名解1.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2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的概括出儿童在游戏中能动的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加真正的说明游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活动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较科学的揭示出游戏活动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造型游戏开始于4岁,儿童富于想象的建造房子,城市,集合场所等,以此为游戏目的,并伴随角色扮演或社会角色游戏4角色意识指的是能够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也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简答1游戏所具有的基本因素: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规则以及游戏角色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1)表情,表情是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我们也可以把无所事事作为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的一个客观指标2)动作游戏动作是儿童游戏活动中最阴人注目的部分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3)角色扮演:机能扮演,互补性扮演,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被称为“个人导演式游戏”,这是在学前期常见的一种游戏形式。皮亚杰称为“象征性的投射”)4)言语⑴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⑵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⑶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自言自语5)材料有无玩具或游戏材料也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中的一个指标2.简答。把游戏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的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的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个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揭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征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本文标题:学前游戏论(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3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