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摘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能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了良好的调与促进作用,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的投入到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的效益。心理健康是指人能从容地负担起繁重复杂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要求情稳定,有较好的自我控制情绪和排除各种干扰的能力。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生理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生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引起人的重视,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旨在引导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更要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余暇运动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发达国家已广为接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体育视为一种“积极生活”方式,并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与健康”为主题的会议,从而正式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其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体育运动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营造出生机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使体育成为一种积极上进的休闲方式。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而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也是对个体健康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体育锻炼完善与诠释了“健康第一”的理念,以体育为手段的健身活动,既是人们主动参与正常的人体结构功能改造重组的过程,也是人们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过程。1心理健康的定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无疾病并不等于健康。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所作的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1988年,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诠释: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生理健康是人体机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以及其他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以生理健康为基础的,高于生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3)道德健康层次;(4)社会适应的健康层次。由此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2.1心理疾病对人健康的影响过去人们考虑的是温饱问题,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减肥美容等物质享受。心理健康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前我国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的数字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三分之一、大学生四分之一有心理疾病。专家指出造成人类死亡的三种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成因,心理因素有很大关联,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情绪因素、个性特征、生活事件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刺激躯体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疾病。可见不良的心理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任何保健药品。2.2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机能的影响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协调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并能有效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人是身心的统一体,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交互影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同样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长期持续身体锻炼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能起到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此外,个体能不断地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乐等乐趣,从而更加自觉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之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2.3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1)振奋精神。心境很差、精神不振的人常常从体育锻中获益,这是因为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体,引起唤醒水平的提高,随即精神振奋。一般来说在一个舒适愉快的情景中散步,只能产生放松效果不能提高唤醒水平只有当体育锻炼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时才能导致唤醒水平的提高。(2)降低焦虑反应,提高智力功能。体育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反应,这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此外由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减轻了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科巴沙(美国)也指出体育锻炼减轻焦虑反应的作用,因为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焦反应降低,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力、反映速度、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锻炼者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功能具有促进作用。(3)培养坚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萎缩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从事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坚持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4)治疗心理疾病,增加交际能力。科尔凯尔迪(美国)等人指出体育锻炼已经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1983年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有效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之一。生活中,由于压力而引起焦虑症的人不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增强与人的交际能力。体育锻炼是一种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好形式。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又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带来心理上的益处。谢非德(美国)1986年研究指出,在社会关系中,女性比男性在心理上有更多的收益。马塞(美国)等人1971年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系的需要更强烈,换言之,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地从事体育锻炼,以增加与他人联系的机会。不难看出,体育锻炼对于消除人的孤独感和人际关系障碍具有显著的作用。2.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内向而不稳定性格的大学生容易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兴趣、运动成绩以及运动知觉能力等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运动成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联系,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有着较适宜的心理健康水平,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焦虑,塑造个体性格向外向型转变。随着个体的内向性格向外向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将出现明显的优化趋势。同时,随着运动锻炼的持续进行,个体的个性将逐步由内向外发展。不同稳定性人格特征的个体间存在极为显著的心理健康差异,随着稳定性性格的逐步形成,个体的心理健康将向更加适宜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运动知觉能力强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正常面对现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运动知觉能力弱的个体则往往表现出心理困扰的倾向,不安感强,具有显著的不适行为,可见,运动锻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增强了“变更意识状态”对应激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3结论与建议实践表明,体育锻炼是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外已非常流行。参与体育锻炼,在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素质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独到而显著的功能。因此,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应努力做到:(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人的自然属性总是受其社会属性的深刻影响,健康状态受到生活方式的极大影响,如吸烟、酗酒、饮食、起居、情绪等。个体长时间的锻炼效果,可以轻易地被几支香烟、几杯酒、熬夜打麻将的负作用所抵消。大量的事实证明,没有生活方式的改善,仅靠打打球、做做操是健不了身的。(2)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现代社会,休闲已逐渐趋向法制化,从而使休闲成为每个人的法定权利。展现自我能力又得到身心愉悦的方式,最积极的形式之一就是以身体运动为特征的游戏,即余暇运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倡导、推广余暇运动的理念,讲清道理,阐明价值,提供选择,也就是说,要激发和培养民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参考文献:【1】龙佩林,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03。【2】王建平,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中外学校健康教育比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4-16。【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评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84。【4】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1998,(12):50。【5】季浏,【澳】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3):7-11。
本文标题: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6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