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自考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00407真题及笔记
教育心理学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2111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对象、范围、意义: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理解四个要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2)研究的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而非所有的学与教)(3)研究内容: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伴随的能力发展,品德形成、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非教与学。2.研究范围3.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1903年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标志着这门独立学科的形成。2.发展阶段(初创期→过渡期→发展期)3.发展时期,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加涅: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时代苏联的加里培林、赞可夫)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三、研究方法:(简答或名词解释)1.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了解被观察者的一种研究方法。(优:方便易行,符合实际;缺:不能对心理活动的进行施加影响以更深入地了解它的过程)2.调查法:通过相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优:利于从不同的场合多方面发现心理学问题,以验证研究的结果;缺:不易排除外来因素)3.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来自实践中的教育经验,并从中提炼心理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优:常能保证它本身的实践效用,是此法高于其他方法之处;缺:记录不够全面,过程控制不够严密)4.※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优:有主动性和严密性,是学校教育心理学最常用和最适用的一种方法)5.实验室实验法:在心理学实验室内按照研究目的,严格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6.临床个案法:是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皮亚杰最先采用这种方法研究认知发展。此法不仅对理论的建立、发展和验证有用,且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技巧。7.关于研究方法的选用:(1)要求有极高的思辨能力并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基础研究(基本理论性质的研究)、(2)以自然研究、经验总结和调查为主——外推研究(中间性质的研究,指向实际问题,但把实际问题简化研究)、(3)临床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都可能经常使用——应用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一、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1.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有广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有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来完成的教育)2.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1)影响学生个体社会化——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教学与课(1)教学确切地说应该叫学教,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2)课是教学的一个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内容输入、师生相互作用、经验输出)(3)有效教学的三个指标(教材23页)(4)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端(教材24页)二、学生和教师学生心理学生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学校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关于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四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有集体的活动,共同的感受,一定的组织方式。(学生集体)教师怎样利用班集体:(教材27页史莫克)2.非正式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校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1)形成因素:空间因素、类似因素、需要互补、仪表(2)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3)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有“领袖”人物(4)怎样了解非正式群体:社会测量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提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方法,是搜集班级和学校内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的手段。(操作步骤是:填写调查表、制作矩阵表、绘制网络图)⑸※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第一、利用其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第二、精心做好消极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点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第三、对破坏型的“团伙”在讲究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教师心理1.教师角色: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父母、权威人物(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括)2.教师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关于教师期待的研究证实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这种效应叫“皮格马利翁(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易受到期望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同样影响教师)3.教师管教的误区(教材41页)4.讲台效应——教师站在讲台上,如果目光扫视全课堂,他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地盯着特写的听讲者,而每一听讲者却可能感受到讲课的老师在专门看着自己。这种台上台下的感受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它可以起组织课堂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5.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教材44页)6、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应具备的能力:教学能力、班集体管理能力、了解研究学生能力等等;(2)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忠诚教育、良好的情绪、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公正不自私等。7、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教材53页)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行为等心理功能;特点——正式交往、代际交往、“一对多式”交往。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1)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2)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3)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不要刻意去追求学生的爱戴。3、课堂交往的障碍:语言障碍、心理障碍、角色地位障碍、交往技能障碍、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一、教育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应支持的一些普遍价值观:(教材61页)2、“三重四面观”: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与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不管青少年学习什么科目,未来教育体制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建立自尊的重要性)学习的四个面——自尊、生活技能培训、学习怎样学习、具备特写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学习的四重目的——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培养综合概念技能、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3、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4、※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他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学校教育应包括五个目标——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培养学生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发展理智上的忠诚。二、教师发展的方向1、教师的责任:(1)责任十分重大,是世界上组织最紧密的职业之一,在各领域能够起着并正在起着极大的作用;(2)现代社会的要求:师德、能力和作风、心理品质(意志坚定、耐心信心、乐观活泼、公正、不自私、思维灵活……)、专业特征(懂孩子、爱孩子、会教书、会育人)2、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3、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A、专业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不但应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造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其二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B、人性化——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三、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1.有关概念及研究背景:(1)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学习目标不同于教师的教学计划);(2)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是美国泰勒。2.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聚合功能。3.教学目标选择的标准:价值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低耗性标准、丰富性标准、就高性标准。4.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应明确教学对象A;(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即行为B;(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上述四项基本要求是在美国学者马杰提出三点的基础上,确定的“ABCD结构模式”。5.※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1)对象与行为的表述要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2)条件的表述是说明在何种环境条件下评定学习成绩,不要把学习活动本身看作一种条件;(3)应对行为标准作具体描述,使得学习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应适当举例说明)6.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分为六项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2)情感的教学目标(柯拉斯沃分为五类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性格化——最高境界);(3)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四个步骤即,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一、发展的一般原理1.发展及方向与顺序: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不同于疲劳、疾病、学习与成熟);发展的方向与顺序:(1)“头-尾梯度”——即: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2)“末梢梯度”——发展是从身边的中心部向末梢部进行的。2.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认生现象”有重要意义)、个性化。3.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成熟与学习(洛伦茨研究“印刻现象”即鸟类的尾随行为,表明了人在发展初期一旦远离正常的人类经验,以后即便是回到普通环境也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教材95说明了为什么)、主观能动性因素。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本质的、一般的心理特征。(乳儿期→婴儿婴儿期→学龄前期(童年)→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学龄晚期)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意义1.认知发展论的基本原则:(1)有具有组织、适应与平衡这三种行为素质;(2)成长中的儿童能通过同化与顺化这两种心理过程或机制,把经验转换成知识;(同化——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图式一体化的认知过程。顺化——儿童改造原来某种图式,使新事物或事件适合这个图式,或创造、先取新的图式,使新事物嵌入其间的认知过程。同化是量变,顺化则是质变。)2.认知发展的分期:感觉
本文标题:大自考小学教育教育心理学00407真题及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7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