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1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古代中国的政治的制度考点1:必修1第1课夏商的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2.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内服外服: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C.商王实权,但是控制有限.(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二.封邦建国---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一)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地方制度。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姻亲②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按血缘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④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二)宗法制1、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考点2:必修1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前221年)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C.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专制特点:皇位终身和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2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代设置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的特点: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借助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考点3:必修1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1)运行机制: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2.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3.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二.选官制度1、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宋元科举制度: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作用: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期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方式世袭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3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三、监察与谏议1.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2.汉武帝:A.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B.地方上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3.隋唐时期正是形成谏议制度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4..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5..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啦,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设有专门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四.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考点4:必修1第4课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一)西汉:刘邦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①建立中朝(尚书令、侍郎),削弱相权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监察③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建议),解决王国问题;酎金制度,剥夺爵位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①收精兵。(1)“杯酒释兵权”;(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3)枢密院(发兵权)“三衙”(统兵权)(4)强干弱枝②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措施:宰相权:1.军权——枢密院2.财政权——“三司”——“计相”盐铁,户部,度3.行政权——中书门下设立通判,监督州郡长官;派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设立转运使,消除割据的物质基础弊端:“三冗”:“冗官”、“冗兵”、“冗费”意义: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2)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4(二)内阁的演变1)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5:必修2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必修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六畜”五谷:粟.、稻、麦、稷、豆六畜:猪、马、牛、羊、鸡、狗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2.牛耕和犁的使用A.春秋后期:牛耕出现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C.西汉时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D.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2.古代水利工程A.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B.西汉:漕渠、白渠C.西域: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3.治黄(汉代,王景治黄)5四.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2.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4.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商周:井田制的出现2.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实质:奴隶主贵族的土地私有制4.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确立A.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应用,私田大量出现。B.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C.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二、各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古代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A.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收入用于君主开支B自耕农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原来公卿贵族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田”(1)地主来源:军功受田者;通过土地买卖获得的田地汉代:通过土地买卖强占土地(2)土地兼并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3)明清:商品货币繁荣,占田土普遍,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2.土地兼并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不安3.抑制措施: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隋唐沿用三、租佃关系的日趋完善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四、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①经济思想:以农为本;②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③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考点6:必修2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经济形态:①官营手工业:②民营手工业:③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6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二、发展概况(1)冶金技术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冶铁技术:西周时期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技术:两汉有炒钢技术;南北朝有灌钢法;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技术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陶瓷之路宋朝:景德镇元代:彩瓷时代(3)丝织技术①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②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唐朝—缂丝技术,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日益细化(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考点7:必修2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通史版考纲顺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8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