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提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提纲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体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以及家庭心理教育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机构、队伍、支持与保障、评估);学生一般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教师一般心理问题与对策;心理问题干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校心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一)国外学校心理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二)台湾和香港心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三)大陆地区心理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二、心理健康标准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志心理健康标准:(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绪稳定乐观。(三)意志品质健全。(四)行为协调适度(五)人际关系和谐。(六)人格完整独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志:1.能否适应学习任务,正常参加集体活动。2.情绪乐观,积极向上。3.初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具有符合年龄特点的行为标志。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志: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5.保持健全的人格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三、关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2.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5.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6.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7.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8.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9.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简单地说,心理教育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3.尊重与理解学生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具体目标是:(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发展性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环境,热爱学校生活4.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观念、兴趣、习惯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经常保持快乐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行为负责任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防治性目标:1.辅导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2.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进情绪,矫正行为3.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帮助他们成长4.辅导学业优秀的学生与智力超常的学生,获得更佳的发展5.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2.主要任务是:(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2)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2.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3.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4.初中年级主要包括:5.高中年级主要包括:(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3.个别咨询与辅导。4.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5.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六)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3.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6.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7.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8.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9.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一般具有特性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二)儿童发展的一般特征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2.掌握了书面语言,并且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三)教育重点1.入学适应。2.学习问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3.预防学生学习疲劳,注意用脑卫生。(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要求班队会主题鲜明,目的明确。(2)班队会内容附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3)活动中是否体现学生主体。要求呈现宽松、民主、融洽的气氛。3.在平时工作中做一人一事的心理疏导工作。4.利用网络或在班级内部设“知心姐姐信箱”等。五、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力量(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承担三种角色:1.自身心理健康的悍卫者。2.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3.家长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指导者。(二)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及发展班主任心理素质的内涵:(1)具备丰富的爱生情感(2)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3)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4)具备开朗的性格特征(5)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三)如何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1.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的学校行为(1)营造班主任工作的良好文化氛围。(2)对班主任及时进行新课改教育的培训。(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交流。(4)给予班主任有效的激励。2.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自主行为(1)重视学习,提高素养。(2)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3)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自主反思,总结经验,优化行为。(4)强调协调教师之间的关系。(四)班主任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2)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师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艺术,不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体罚。(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现教育的情感化。(5)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注重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教育的生活化。
本文标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9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