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陶飞亚: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影响陶飞亚教授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第一部分:西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唐代景教的传入时间:唐太宗贞观九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635-845)景教传教士阿罗本、阿罗汉大秦寺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在陕西出土这块石碑上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个从古波斯来的传教士叫阿罗本,历经跋涉进入中国,沿着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来到京师长安。他拜谒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准许他们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起来,也有景教经典《尊经》翻成中文的记载。碑文还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经典和中国史书中的典故来阐述景教教义,讲述人类的堕落、弥赛亚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迹等。碑文虽系波斯传教士撰写,但他的中文功底极其深厚。影响:1、留下的很少的文本典籍;2、没有在汉族中得到发展;3、对后来中国思想发展几乎没有影响。二、元蒙时景教天主教的传入1、随着元朝的建立,景教重新传入内地,在许多地区得到发展。例如,忽必烈所委派的镇江府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就“有志于推广教法”,曾在其所辖之地大力推广景教,后又“休官务建寺”,修成江南一带著名的景教“七寺”。至1330年,西亚索尔坦尼亚景教总主教曾宣称在中国景教徒已达3万余人。2、从罗马天主教在元朝的传播来看,方济各会修士柏郎嘉宾、鲁布鲁克等人先后出使蒙都和林。1294年教皇特使约翰·孟德高维诺抵达汗八里(今北京),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孟德高维诺在华建堂布道、蒙文译经,并于1307年被教皇克莱门特五世任命为汗八里总主教区总主教。此后罗马天主教曾派出七个主教来华协助孟德高维诺传教,其中有三人到达,并开辟了泉州等主教区。元朝天主教在其鼎盛时期曾发展了3万多信徒,但随着1368年元朝的覆灭,“也里可温”所涵盖的景教和天主教亦跟着消亡,这意味着基督宗教的第二次来华以失败告终。一、外国特色;二、对汉人没有影响。蒙元时期与唐代的情况差不多。尽管罗马教会参与到东方教会的传教工作中来,但基督教元素的呈现仍然是一种外国的呈现,几乎对本地人和本地的机构毫无影响。虽然法国人向汉人传教,但没有证据表明有人皈依的基督教。从14世纪中叶起中国的基督教情形怎么样?明代的材料中没有提到元代基督教徒的命运。元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这种信仰在中国的终结,但是它带来了对传教活动的严格限制。三、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1、西班牙人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1551年从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中国广东上川岛,但他因明朝海禁而无法入内地传教,不久即病死岛上。此后葡萄牙耶稣会士公匝勒等人在澳门建堂传教,从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等人虽最早入内地传教,但未获成功。罗明坚《中国地图集》封面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作为罗明坚的助手到肇庆传教建堂,此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真正开端。1601年,利玛窦与西班牙耶稣会士庞迪我一道“儒服入京”,获准长驻北京传教。此后,西方耶稣会传教士纷纷来华,如汤若望、艾儒略、南怀仁、卫匡国等人按利玛窦的方式以其西学知识来助其学术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高潮。其间返欧的传教士亦将中国思想文化知识带入欧洲,从而引起东学西传的结果。在这种中西宗教及思想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明代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先后受洗入教,成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会的柱石。徐家汇、嘉定、孙元化。2、清朝自康熙皇帝以后,因受西方科技文化的吸引而接近并重用一些学有专长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允许天主教在华发展。这样,中国天主教至18世纪初已有澳门、南京和北京三个主教区,信徒已达30余万人。两大事件: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为首的天主教在华传播,一方面受到中国一些高层人士的抵制和反对。“历狱”(康熙五年1666年)。另一方面在天主教各修会之间和传教士内部也因“中国礼仪”问题及在华传教策略之争而形成分歧和矛盾。“中国礼仪之争”发展成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权威之争。1715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颁布《从这日起》通谕,宣布在华传教士不得重提中国礼仪问题,违者将被视为异端而革出教门。清朝文献称这一通谕为《禁约》,康熙皇帝因此针锋相对,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土出境。自1723年雍正登基后,清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禁教,基督宗教第三次来华传教所取得的成就亦付诸东流。嘉庆朝“邪教”。问题一:利玛窦为什么成功?(1)利玛窦是数以百计的耶稣会士非常有效率和成就的一位,他努力贯彻了范礼安的策略:生活和适应于中国文化之中,从顶层向下层传教,向知识精英传教,如果可能向皇帝本人传教,通过科学技术间接传教,使得知识精英相信欧洲文明的高水平,(2)对中国的道德准则以及一些仪式实践表示开放和宽容。(3)接受者满族人的态度。对儒学、对西学。问题二:禁教为什么禁而不绝?第一:耶稣会士在皇帝身边,在京城和大城市,建立了影响。(道明会、方济会。)第二、托钵僧会在乡村打下了基础。Bays认为“重要的地方不在宫廷而在其他地方。”尽管到18世纪初还有一批耶稣会士在宫廷,但另外一些耶稣会士,包括其他的托钵僧会的修士们散居在帝国各个地方,维持着以乡村为基础的基督徒团体。第三、传教士和信徒的坚忍不拔。西什库教堂1703王府井教堂1655问题三:早期信徒是谁?中国的基督徒和基督徒团体的社会构成。一般印象是从1600年代到这一时期中国的基督徒都是穷人,地位低下的边缘人群。确实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基督徒中确实没有许多有功名的高级精英和官员。一个例外是杭州的张星曜,在1678年受洗后写了许多旨在调和基督教和儒学的诗文。但是仔细考察的结果在基督徒群体中仍然有许多有低级的而不是高级功名者,这个比例达到0.6-0.8%,和总人口中的功名持有者及其接近。到17世纪确实没有如1620年代时的基督徒大官,但还是有许多没有官职的士绅是基督徒。正是这些人成为社会资本和领导经验的蓄水池,在传教士离开后维持了基督徒群体。(BAYS)问题四:天主教徒的特点?中国化的开端。在那些远离北京的教区,特别那些乡村的天主教社团中,其宗教意识沉浸在神迹、异象和其他超自然显现的世界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他们已经熟悉的世界,新来者、基督教的神和使用的仪式,显得和他们传统的乡村大众宗教很相似。因此有时在官府眼中,特别是1724年天主教被查禁后,乡村天主教社团不仅是意识形态上的可疑的异端,而且也很像煽动叛乱的言论。问题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传播基督教义方面,1595年利玛窦在南昌刊刻了《天学实义》一书,后改名为《天主实义》第一次用儒家思想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后来被乾隆皇帝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它的教义、教规以及它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而带来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已影响和冲击了中国的某些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建筑、音乐、绘画、地理、军事技术的贡献,《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1607年刻于北京。首次介绍了代表古希腊科学最高成就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传教士参与了中俄谈判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学西传。四、晚清与民国天主教与新教的传播1、不平等条约与传教:《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联军之后《北京条约》。以英国人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军事优势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些条约与传教士相关的有四个方面,一是治外法权,二是天主教解禁,以及新教在中国传播的许可,三是在口岸城市租房买地,四是索还教产。传教士不仅是不平等条约的受益者,还是不平等外交的参与者。马礼逊、马儒翰、卫三畏,传教士有翻译的才能,被自己国家政府征召。实际上清初传教士就卷入了政治。马礼逊卫三畏2、民教冲突、教案、义和团运动天主教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教案。为什么:政治的,影响到中国官府的权威、地方绅士的权威、打破了原来的权力结构;经济的,地方性摊派,不交迎神赛会费用,转嫁到他人头上;文化风俗的、异类感、男女风俗。民族矛盾。新教教案比较少。但太平天国运动与新教有关。太平天国洪秀全受到梁发的《劝世良言》的影响,结合当地的传统,发起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官绅士民对基督教看法。洪秀全“天津教案”,因风俗习惯差别,不透明,谣言,官府的应对不力,法国人的骄横。“巨野教案”,德国政府利用传教士案件,强占青岛,加剧民族危机。“梨园屯教案”,一个村庄因信教而分裂,在建庙,建堂的争执中,加入了法国势力的干涉,最后演变为有组织的村民与有组织的教民的对抗,成为义和团的起源。“义和团运动”,旧式的民教冲突的顶点。物极必反,此后进入新的民教关系的时代。基督教引起这么多的冲突,在中国人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津望海楼教堂福建古田教案(1895)巨野教案与德国占领青岛(1897)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3、基督教与中国的近代化最早的现代教育体系,从小学一直办到大学,如山东的登州文会馆,一直办到齐鲁大学,到今天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圣公会)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John‘sCollege),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IsaacJoseph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上海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美国南浸信会创办)最早的医疗体系:北京、山东、湖南、广东最早的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仁济医院成立于1844年,原名中国医馆,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南市创办,是上海开埠后建立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也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是广慈医院,法文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HospitalSainte-Marie),是一所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医院。20世纪初,法国人姚宗李(Paris)任江南传教区主教时,计划在上海的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创办一所有外科的西医医院,法国教会同意了这个建议。在法租界当局的支持下,圈买了面积达160亩的土地。1904年,医院开始筹建,首先建造了4幢两层楼房,其中两幢是病房,房子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有病床100张。另外修女、职工宿舍各一幢。上海解放时,广慈医院形成了有房屋近30幢,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米,拥有病床780张,工作人员356名的规模。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1951年10月3日征用了医院。1952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将广慈医院划归上海第二医学院,作为该院的一所附属教学医院。1967年曾一度该名为“东方红医院”。1972年更名为现在的“瑞金医院”。最早的现代报刊杂志出版印刷事业。其中以伦敦会的墨海书馆、长老会的美华书馆、浸礼会的浸会书局、监理会的华美书馆、安息日会的时兆报馆、聚会处的福音书房、跨宗派的广学会等最为著名,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齐鲁大学金陵女子大学Girls’School,Anyang对农村的影响。戴德生的内地会,这个组织到1905年时来华传教士达到850名,要比在华第二大差会BritishChurchMissionSociety大三倍。戴德生的一些做法,1、用平信徒做传教士;2、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和未被传教的地方开展活动;3、不在城市活动导致其相对较少的学校、医院、出版和其他机构;4、戴是第一个接受单身女传教士的差会,甚至把她们送到没有男传教士陪伴的地方传教,这在当时备受诟病的;5、差会的权力机构是以中国为基地的“会议”或在上海的总部,而不是伦敦或西方的某个地方。戴在公关方面做的非常成功,他也与男女青年会紧密合作。MissionaryresidenceinKaifeng,1933CrowdatevangelisticmeetinginKaifeng,1933TransportationinHenanReligiou
本文标题:陶飞亚:基督教与近现代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3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