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学科与科研发展规划【可编辑版】
第1页共11页大学学科与科研发展规划大学学科与科研发展规划为推动我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X—2020年)》《xx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X—2020年)》,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前言xx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后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既是学校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育人使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参与国际竞争,占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前沿领域,在解决中国乃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现实选择。合校十年来,经过深度融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加强,学校综合实力得到体现和提升。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科环境日益优化、总体实力全面提升;自然科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经费稳步增长、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成果产出丰硕、国内国际影响不断提高;学科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关注重大战略需求、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服务社会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资源充沛,科学研究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规划更宏伟的发展蓝第2页共11页图。但是,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综合优势有待进一步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建设亟需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内领先的学科偏少,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还不多,高层次学术带头人还不足;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能力还需不断提升。未来十年,是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改善国计民生、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十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X-2020年)》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深入推进,学校学术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外部环境。东北振兴、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等国家和区域战略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带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只有立足于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才能立于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在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中担当重任,在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贡献;才能在传承历史、创造文明、造福人类、引领进步的时代浪潮中留下吉大人的脚步和声音。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围绕学校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校学术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立足前沿、优化结构、内涵发展、注重创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育人优先和服务国家与社会,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发挥多学科综合第3页共11页优势,增强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瞄准国际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学科与科研体制改革和创新,到2020年,使部分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若干重点建设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优势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探索建立现代大学新型科研管理制度,构筑起学科内涵发展与科学研究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学术创新体系,使学校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三、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文化荣校”的发展战略,以学科体系建设为引领,加强学科内涵发展,创新学科建设机制,坚持“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建设模式,抓好科研体制创新,在关注科研总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科研的质量,更加关注科研的育人功能,努力搭建学科与科研支撑平台,产生一批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1.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着力整合学科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形成有利于发挥学校综合优势的学科结构和布局。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结合创新体系建设,搭建学科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渗透。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学科分类指导,下移管理重心,整合学科资第4页共11页源,实施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群。推动学科建设体制改革,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完善学科建设规划,推进学术管理创新,为学科发展奠定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新兴学科、前沿交叉学科的生长,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具体指标:到201X年,在国家开展新一轮重点学科申报的前提下,争取使xx大学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能够翻一番,达到10个左右,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达到60个左右(含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的二级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数10个左右,产生新兴交叉学科3—5个,产生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科研的总量和整体水平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完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两个体系,通过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大重大科研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学术氛围建设,重视依托学科平台建立研究机构,进一步推进跨院系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平台、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不断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吸纳人才,组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通过顶层设计和跨学科组织,加强科研战略研究,突破原有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合理规划布局,围绕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开展工作。具体指标:到201X年,新增国家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科研基地3个。科技论文和自然基金经费总量等部分指标步入全国前8名行列,获得10项具有显示度的国家级创新性标志性科研成果,经费总量达到12亿元。第5页共11页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重点加强平台和基地建设,全力争取各级各类项目,在标志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上不断取得突破,提升研究质量,产出若干个对文化传承和理论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关注社会发展,引领时代进步,参与国家战略,在研究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扩大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创新科研管理和组织模式,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支撑保障体系。具体指标:在标志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上不断取得突破,科研经费到201X年达到8000万元。在进入ssi检索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10位,在进入ssi和ahi检索的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达到50篇以上,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培育5—8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创新团队,部分团队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行列。与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搭建10个左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创新合作平台,成为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增加到8个左右,重点培育和建设5个左右校内重点基地。四、实施措施一)实施重点建设,夯实学科基础1.优化学科建设布局以“面向未来、创新引领、发挥优势、相互支撑”为原则,以促进学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学科内涵建设为理念,着眼于以第6页共11页下几类学科进行战略布局,形成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综合优势明显,支撑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学科格局。着眼于人类文明进步和生存发展,立足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比较优势明显、国内一流的人文社会学科。面向科学前沿,以国内一流学科为核心,以相关优势学科为支撑,参与国际开放与合作,能够建设成为学科“高峰”的一级学科。(如我校理科中的化学等学科)以新型战略产业为引领,以国内一流特色学科为依托,以相关优势学科群为呼应,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技术问题,在业内形成重要影响力、竞争力,能够建设成为学科“高地”的一级学科。(如我校工科中机械汽车等学科)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具有学科优势、基础雄厚、与行业开放合作的多学科集群。(如我校的地学学科)面向世界具有明显发展潜力,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优势显著的特色学科。(如我校仿生工程等特色学科)处于当代和未来科技活跃领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密切,对相关学科渗透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潜力学科。(如我校的生命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瞄准未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具有重大交叉的新兴和边缘学科。(如我校的生物信息、人兽共患病等交叉学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遵循学科建设规律,按照“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结构搭建学校学科建设体系:第7页共11页点状结构学科建设是指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的一级学科建设体系,以目前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带动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构建起基本的学科体系框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最高学术水平的体现。主要由学院或重点实验室依托自行规划设计的学科建设项目或“211工程”等重大项目的专项建设组织实施学科建设。线状结构学科建设是指紧密结合具有相同或相关学科基础的学科,形成大学科建设体系,例如我校的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兽医学、动物学等学科可以共同有机结合形成大生命科学学科体系,地球科学、地球探测技术、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地球科学的大学科体系,这样可以组成强大的学科群体系和研究队伍,形成承接大科学项目的能力,可以产生新兴的边缘学科,提高潜力学科的学科水平。这种有紧密联系的学科群体系可由学部依托“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等负责组织设计和实施学科建设。面状或平台结构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指由跨学院和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组成的学科群体,即学科平台,是产生新兴交叉学科和创新性成果的最佳学科结构体系。这种学科体系按原有的学科建制是相互分离的,要组建这种学科体系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组织形式,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和学科结构,依托“985工程”和国家重大跨学科建设项目,由学校统一谋划和组织实施,为各层次、多学科协调发展提供条件,是学校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源泉。3.建立学科建设模式紧密结合学校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起点创新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的建设思路,按照“学科-平台-项目-团队-人才”五要素建设模式,组织第8页共11页学院参与各级各类学科平台建设,申请和执行科研项目,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汇聚科研团队,培育创新人才,进一步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附送: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总结本学科贯彻“法学与经济学连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将法学学科建设成为“财经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清晰,理论视野开阔,成果实效突出”,在吉林省乃至全国财经高校法学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在201X年度上半年,本学科在遵循学校“提升质量、凸显特色”的发展规划下,深化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开展,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本学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尚需解决的问题,在从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省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视野下来看,下一步工作思路应将重点置于规划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基地建设、启动吉林省公检法司系统法律专家服务工作站、强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等工作上。一、目前学科建设的现状1、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具体来看,一是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1X年1月以来,有1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另有1名青年教师考取法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本学科继续巩固与吉林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标题:大学学科与科研发展规划【可编辑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5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