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大学语文第三讲鲁迅《伤逝》【鲁迅与许广平的坎坷爱情】鲁迅、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拓展阅读】鲁迅与许广平【伤逝——涓生的手记】《伤逝》是鲁迅唯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五四”时代的先锋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却因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和失业所导致的经济困顿而不得不以悲剧告终。作者把同时代人描述的自由恋爱的颂歌作为时代的悲歌来表现,体现了作者对于妇女寻求自身解放的深刻思考。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更像一首悲情缱绻的悼亡诗,是鲁迅对现代小说形式的一个很有意味的探索。【《伤逝》解读】【原著解读】鲁迅《伤逝》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以“我”的悲诉倒叙开场:“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敢地冲破封建家庭与社会习俗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幸福的青年,他们声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发自内心的豪言壮语堪称那个时代青年的自由宣言书,他们傲然面对社会上守旧势力的指责和歧视的目光,建立了自由恋爱的家庭,收获了个性解放的硕果,展示了那个时代先锋青年的勇敢无畏的先进【原著解读】品质。电影《伤逝》剧照然而,幸福还未曾停留,无聊烦琐的家庭生活便销蚀了他们爱的创造力,涓生的失业又给经济以致命的打击。他们不得不痛苦地分手,回到各自旧有的生活。不久,子君凄凉地死去,涓生则在无尽的悔恨与悲哀中寻思着人生的新路,他们在个性解放中终究没有实现爱的理想。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敏锐地感受到了个性解放潮流中隐伏的严重问题:既对勇敢追求自由恋爱表示理解与同情,又对个性解放在最基本层面提出怀疑性反思。在小说人物梦醒而无路可走的悲剧情景中,蕴涵了作者身处彷徨苍茫时刻的苦闷。【原著解读】姚有多手绘《伤逝》(局部)【原著解读】小说采用手记体形式与自省视角的第一人称写法,意在着力对于人物内在的情感表现与自我反思,抒写涓生的悔恨和悲哀,没有抽象空泛的分析与理性说教,而是紧紧扣住涓生的原罪式情感心理,以忏悔的内心告白形式,追怀往事,自我剖析,由此生发哀意。小说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氛围非常强烈,热恋的深情、结合的喜悦、失业打击后的惶惑、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子君死后涓生沉痛的悔恨和悲哀,形成了一条情感起伏的河流。由是,小说不仅以“理”启迪读者,又能以“情”动人。电影《伤逝》剧照【拓展阅读】电影《伤逝》剧照(北京电影制片厂,1981)热恋的深情结合的喜悦失业的惶惑破裂的痛苦沉痛的悔恨分手的绝望【拓展阅读】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鲁迅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节选1923年11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操场演讲【鲁迅解读《伤逝》】鲁迅在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时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已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但觉醒仅仅是个开始,鲁迅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思考、关注梦醒后的现实及其弊病:失去了目标和对目标的思考。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拓展阅读】【电影《鲁迅》剧照】【拓展阅读】《伤逝》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这篇作品的着重点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如何迫害他们的,而旨在描写他们如何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他们爱情破裂的原因归根结底只能从他们自己身上寻找,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仅缘于她果敢的决断、进步的思想和特立独行的举止,子君对涓生的爱也专注深挚,但他们爱情的内容都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这样,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归于幻灭是最后的必然。王子与公主结合是童话的结局,而现实的爱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他们的幸福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有那么恬然笃定,结合后的开始是冗余还是神圣?【《伤逝》再解读】【拓展阅读】【《伤逝》的艺术特色】小说以“手记”方式和诗化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是按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的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的情感,跳越式地追述,有详有略。在叙述中抒情,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又借助景物描写抒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寞。【拓展阅读】鲁迅手稿【拓展阅读】(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3.经济的困顿。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拮据琐碎而同邻居争执不休,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为了生活奔波劳碌,再也没有时间讨论两人曾经孜孜以求的精神性追求,长此以往,两人的爱情也渐渐变质。(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伤逝》实际上是这一思考的继续,只不过是用小说创作来表现,鲁迅在《伤逝》中描绘了一出引人深思的社会悲剧,激发社会对于追求婚姻自主之后的问题的关注。作品深刻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仅靠青年男女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小说是以涓生的忏悔开头的:“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接着,涓生回顾了自己与子君从相识、相恋到同居、分手再到子君死亡、自己痛苦地忏悔的整个爱情生活过程。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显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如同鲁迅一般深刻博大的悲悯之心,即便模仿,也只能是邯郸学步,得其表而难入其里。凡是认真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的语言并非像毛本《三国演义》那样文白相间式的语言,也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话文,而是自成一体,别具特色。《伤逝》同样沿袭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多语言都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鲁迅即开创了“独语体”的写作风格。独语,亦即不需要读者,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和排拒为其存在前提。在《伤逝》中,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手法,寓批判于现实,排除他人的干扰,径直逼视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而难以言传的感觉,对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作家的情绪需要缓解,只能借助特殊的意象将自我的感情诉诸笔端,从绝望中挣扎,创造和现实对立的、自我心灵升华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中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例如小说结尾段:“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铿锵有力的语言和尖锐直接的情感表达了涓生的追悔莫及和悲哀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空虚”这一词语。在小说开头就多次提到“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反复强调的“空虚”强烈地表现出涓生在自私地抛弃子君后感到的悔恨、自责,同时也揭示了他茫然、困顿、失落的精神状态。(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而在两人的爱情渐渐淡漠最终走向变质时,作者又这样写道:“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空虚一词再次出现,表现了在环境的压力、经济的困顿折磨之下,两人曾经的感情基础和共同话题已经渐渐不再,爱情也逐渐不复往日的单纯和热烈。读到这里,读者都能够预见到两人的爱情最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子君离开后,涓生又感到“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时的空虚不但因为寂寞困苦,也由于涓生对子君的悔恨、哀悼与自责。而且涓生本以为遗弃子君就可以向着求生的道路毫无顾忌、毫无负担地前进,然而等待他的仍然是漫无边际的空虚。失去了方向感的涓生只能日复一日地在这空虚中煎熬。(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她满怀新生活的希望,无视所有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鲁迅《伤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58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