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道教基本内容•道教的创立和发展•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道教常用的称谓、仪式•道教宫观与道教名山•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这个称号是世袭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装粮也。”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四川青城山老君阁中,雄伟的道祖铜像。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张角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王朝,但起义失败后,太平道无形解体,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清源山老君岩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葛洪炼丹图葛洪丹灶古代丹炉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驱祸,属道教,共二十卷。《外篇》讲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十卷。《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从此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葛洪继承和发扬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和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耽误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於教化。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系统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对其後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济世人。他所撰《肘後备急方》《肘後救卒方》《金匮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高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後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寇谦之飞升图(3)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陆修静的生平: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隐居茅山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4)陶弘景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死於536年,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二十岁的时候,为诸王侍读。三十岁前後,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句容的句曲山(即茅山),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接位後,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养生著作:陶弘景精於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得到梁武帝的支持,陶弘景在茅山还对外丹术作过许多研究。著作:《道藏》现收有陶弘景的著述,《真诰》、《华阳陶隐居集》、《养性延命录》等多种。2、隋唐是道教全面发展、繁荣时期1.一是皇帝的提倡。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极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时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唐道士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举行了系统的整理或增删,使道教的仪法更趋复杂和完备;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因而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盛唐道教的道派融合: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化发展之後,到隋唐呈现融合之势。由於融合,使原先个性特徵十分鲜明的各个道派,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互相渗透,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况,难以区分。此时的道派融合以茅山宗为主进行。茅山宗是唐代道教主流派,善於吸取各家各派之长,它在教理上受重玄学派的影响,又吸取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茅山宗。到唐玄宗朝的司马承祯时,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台山等,均成为茅山宗传道的热点区域,茅山宗还传到了蜀中。这些都与司马承祯的努力分不开。隋唐道教南北方不同派别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为道教教理教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内在条件;隋唐道教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李荣、司马承祯、吴筠、李筌、张万福等,他们对道教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成为道教思想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药王孙思邈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战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祖的既定政策变,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时,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风,主要表现为: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武宗於会昌四年(公元844)下令废除佛教,僧尼还俗。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南宋道教:南宋,建立宫观,道士出家等皆有严格限制。但统治者对道教仍然信奉,并将崔府君、四圣真君作为皇室保护神而加以崇祀。道教法术同样获得统治者信赖.凡遇灾祸或节庆,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宋统治者对道教伦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荐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给社会。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优礼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与材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正一派亦称正一道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灵宝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属於符箓派。该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左:镇宅符右:赵帅求财符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丘处机,自号长春子1148-1227年,山东栖霞人,曾在1220-1223年应成吉思汉之召,率18弟子跋涉两万里,亲赴大雪山拜见,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赐号“神仙”,拜他为大宗师,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丘处机遗骨葬在北京的白云观。年十九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师王重阳。後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著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後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丹的原理.还有《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书。5、明清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奉。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著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6、民国道教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在上海还成立过
本文标题:道教文化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5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