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 雨果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雨果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资料一: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流行于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以后波及美洲。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封建制度全面崩溃、资本主义逐步确立、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浪漫主义文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20年代末是这个流派出现变化的时期,法国浪漫派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1、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2、人道主义是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也是他们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基础,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3、美化中世纪,描绘异国风光,以否定现实,从中寻找精神寄托;4、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1、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崇尚艺术想象和主观抒情,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发掘;2、以离奇的情节、对照的手法、斑斓的色调,塑造超凡、孤独的叛逆人物形象;3、提出“返回自然”的口号,厌恶城市文明,讴歌美丽的大自然;4、重视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深受骑士文学和感伤主义影响,同时又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二、雨果及其创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小说家。生于法国贝藏松城,其父是拿破仑军队的军官。雨果的一生就是一个世纪,他少年时代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支持保皇党,1830年后拥护共和党,40年代又支持君主立宪,1848年后成为坚定的共和主义者,被第二帝国放逐19年,1870年回国投入普法战争,1871年反对巴黎公社暴力革命,又同情被镇压的起义者。在他80寿辰时,5万儿童载歌载舞为“雨果爷爷”祝寿,50万工人唱着雨果最喜爱的歌《马赛曲》列队行进。他逝世时全国致哀。由于雨果有一颗真诚同情人民和热爱祖国的伟大的心,所以他深受法国人民的爱戴。人道主义是贯串他全部作品的光辉思想。尽管他的政治态度游移不定,但他对法国人民的热情和热爱却是至死不变的。“歌唱思想,热爱人类,信仰进步,祈求永恒”(雨果《莎士比亚论》)。雨果20年代中期开始登上文坛,创作力长久不衰,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图7-01、图7-02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抨击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提出了以对照原则为核心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雨果亦成为该流派领袖。1830年上演的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的戏剧《欧那尼》,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彻底胜利,同时进一步巩固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地位。雨果是法国数一数二的诗人,主要代表作有《东方集》(1829)、《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惩罚集》(1853)、《静观集》(1856)和《历代传奇》(1859~1883)后者是一部新型的史诗集。雨果晚年还发表有不少诗作。他的诗歌成就表现在:1、开拓了诗歌表现领域,无论抒情、写景、咏史、还是哲理沉思,写来都得心应手;2、富于激情,时而庄严凝重,时而气度恢宏,他的风格豪放阔大,洋洋洒洒;3、将对照原则用于诗歌创作,如意象比照、用相反词语、结句出人意料,对比强烈;5、善用同位语隐喻,如“心灵一牝狼”、“欧洲一巨人”、将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相结合,与象征手法一脉相承,产生了新的含义;5、想象力丰富,伊甸园的瑰丽、东方之夜的辉煌,都写得五光十色,连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形态;6、语言丰富多彩,韵律运用自如,能以牧歌写情诗,以颂歌写哲理沉思,与象征派和巴那斯直接相通。雨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浪漫派小说家:1、他是对照手法的大师,善与恶、美与丑既体现在情节中,也体现在人物身上,既体现在人物之间,也体现在人物自身之中;2、他是浪漫手法的集大成者,情节富于传奇性,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出人意料,除了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的奇特以外,还将无生命的事物写成有生命,想象力大胆恣肆;3、善于以史诗规模去再现社会生活,《悲惨世界》是一幅笔力雄浑的历史壁画,《巴黎圣母院》描绘了乞丐王国、人民起义,有史诗气派,《海上劳工》是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九三年》是再现法国大革命风貌的名诗;4、善于塑造下层人物,既有外貌美与心灵美熔于一炉的人物,也有外丑内美的人物,他们纯朴善良、品质优秀,充分显示出雨果创作的民主性;5、注重心理描写,以《笑面人》最为突出。此外,他还吸收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比之同时代的浪漫派小说家,更胜一筹。《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之一图7-03。以15世纪巴黎为背景,描写一个美丽、善良、活泼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达受神权和王权双重压迫被绞死的悲剧故事。小说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以爱斯梅哈达为中心构成一个所谓“圆心结构”(图示):图7-04小说反映了雨果对残暴封建统治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同情。被社会嘲弄和压迫的下层人民的代表爱斯梅哈达以及加西莫多,都被赋予天真、善良、真诚等品质。而上层阶级的人物则完全相反。副主教克洛德阴险毒辣,宫廷卫队长法比虚伪不义,国王的法官们全是草菅人命、颠倒黑白的家伙,而国王路易十一则是反动势力的总代表。巴黎流浪汉和乞丐们对圣母院的攻打,象征着人们群众对反动势力的反抗。小说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小说有一个明确的中世纪历史背景,它赋予小说以历史感,将读者引入特定历史环境中。2、具有非常突出的戏剧性。情节离奇,巧设悬念,运用“发现”与“突转”的手法使故事发展引人入胜。3、用场景法叙事,小说场景极多,变换频繁,如同戏剧分幕分场一样;同时又用穿针引线的手法,以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挂起钧来。4、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这里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也有着对照的意义。5、用悲剧手法去写小说,其中的悬念、发现、突转、巧合等手法都用以制造悲剧的效果。雨果用编剧法写小说并非偶然,他认为小说要表现人类悲剧的冲突。他说:“在司各特的散文体裁的小说之后,仍然可以创造另一类型的小说。在我们看来,这一类型的小说更加令人赞叹,更加完美无缺。这种小说既是戏剧又是史诗”。资料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89-1794)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尖锐,国内有保皇分子的阴谋破坏,国外有欧洲封建联盟国家的武装干涉,同时革命阵营内部也发生派别斗争。在短短的五年中,革命形势急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89年7月到1792年8月是自由主义贵族阶级、国王和大资产阶级结成联盟的阶段;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党执政的阶段;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是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党专政的阶段。雅各宾党体现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平民的利益,是革命的资产阶级最坚决的代表。这种复杂而尖锐的政治斗争在当时戏剧、散文和歌曲里得到强烈的反映。这个时期的戏剧比较重要的有悲剧和时事短剧。悲剧取材于历史,或者歌颂罗马时代的英雄事迹,或者揭露法国历史上的封建罪恶和宗教迫害。其目的是借古喻今,服务于当时的革命事业。玛利—若瑟夫·谢尼耶(1764-1811)是写这类悲剧的著名作家。他的时事短剧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没有复杂的情节,它是革命斗争中逐日发生的重大事件在舞台上迅速的记录和直接的反映,颇为革命观众所欢迎。为了鼓动和宣传的需要,演说和政论文盛极一时。在封建专制时代,演说主要是统治阶级用以宣传宗教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给演说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听众,因而演说体散文获得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著名的革命领袖马拉(1745-1793)、丹东(1759-1794)、罗伯斯庇尔(1758-1794)等人也都是著名的演说家。法国在革命以前没有日报,只有杂志和不定期的报纸,而且内容都是属于文学、科学和宗教方面的,不涉及政治。革命爆发以后,创办日报之风大兴,于是与演说文相类似的政论文也应运而生。革命时期歌曲创作极为丰富,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创作,有的出自职业作家之手。在当时传播最广的歌曲中,《一切顺利》(1790)反映法国人民在革命艰苦时期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情绪;《卡尔马纽勒歌》(1792)讽刺路易十六和王后阴谋叛国、逃亡未遂的可耻勾当。卢歇·德·利勒(1760-1836)的《马赛曲》(1792)显示了法国人民保卫祖国、铲除封建暴君的坚强意志,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战争中起着“共和国最高统帅”(拿破仑语)的作用;玛利—诺瑟夫·谢尼耶的《出征歌》(1794)表达了前后方人民奋起杀敌、捏卫共和的愿望。歌曲是法兰西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在革命风暴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扬。革命时期的歌曲诙谐轻快,充满战斗激情,它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光辉体现。它对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产生过影响,而且也为巴黎公社时期的诗人们所批判继承。玛利—若瑟夫·谢尼耶的哥哥安德烈·谢尼耶(1762-1794)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复杂尖锐的政治斗争。他的早期作品表现出享乐主义的倾向,以及希腊、罗马抒情诗的影响和造型艺术的特征。《牧歌集》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他还写过一些科学诗,歌颂科学发明和启蒙思想。1789年革命爆发时,他同情革命,发表了迎接自由的颂歌,但是在雅各宾党专政时期,他却参加君主立宪派的政治活动,反对雅各宾革命政权,因而被判处死刑。囚禁期间,他写了《古体讽刺诗集》(1794),以正义的化身自居,对雅各宾政权进行恶毒咒骂和诬蔑,暴露出他的反动本质。安德烈·谢尼耶在诗体改革方面作出大胆的尝试,反对亦步亦趋地模仿古代作品。他生前只发表过两首诗,死后25年,他的诗集才出版问世。他的诗受到浪漫派诗人的重视,对19世纪60年代巴拿斯派也产生了影响。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巴贝夫的秘密组织——平等社的活动遭到失败,保皇党的叛乱不断发生。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叛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但随之而来的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反动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进入内阁,天主教教会势力更为猖獗,这样就促成了人民群众反对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革命和反革命、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十分激烈、十分尖锐。封建势力妄图恢复革命前的旧秩序,广大人民群众和资产阶级民主派渴望实现革命的理想。消极的和积极的浪漫主义流派就是上述阶级斗争的反映。在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卢梭的学说起过重大的作用。卢梭宣扬个性解放,崇尚想象,歌颂自然,肯定感情是人的思想行为最奥秘的源泉。卢梭这种关于感情的学说,成为后来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基础,导致浪漫主义抒情风格的形成。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也受到欧洲其他国家文学的影响。这个时期,其他国家的作品大量地被介绍到法国,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弥尔顿、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席勒以及意大利但丁的《神曲》、西班牙的民歌。这些作家和作品的介绍,使法国作家扩大眼界,在促使他们摆脱古典主义法则的束缚上起了一定的作用。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在法国是同时出现的。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是夏多布里盎,而他的同时代人斯太尔夫人则有积极浪漫主义的倾向。他们都反对古典主义,但在政治上并不一致。夏多布里盎是正统王朝的拥护者,斯太尔夫人则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属于消极浪漫主义的还有19世纪20年代开始登上文坛的拉马丁和维尼。1824年以后,以雨果为中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者开始显示他们的力量。20年代后,法国人民反波旁王朝斗争的高涨和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是促使积极浪漫主义者展开活动的重要原因。民主主义诗人贝朗瑞在这个时期的歌曲创作,早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理论著作《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都在不同情况下有助于积极浪漫主义运动的开展。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全面提出浪漫主义的纲领,是浪漫主义
本文标题:雨果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7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