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为养禽业健康持续发展呼唤行业市场准入制度
为养禽业健康持续发展呼唤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于幼平1,赵光宏2,周金义3,李春国1(1.山东省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蒋官屯办事处,山东聊城252000;2.山东省茌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山东聊城252100;;3.河北省大名县农业局,河北邯郸0569000)摘要:养禽业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基础差,水平低,规范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养禽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物安全,呼唤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关键词:养禽业;行业市场;准入制度中国的养禽业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原始的状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家禽生产大国。养禽业是我国畜牧业中的传统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其产品是我国人民蛋白质消费的主要来源。但是,我国并不是养禽业的强国,特别是近年来的疫情和药残以及生物安全问题,对家禽业的发展、市场消费以及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养禽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恶性膨胀,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出台和严格落实,势在必行。1中国养禽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基础差,技术落后中国的养禽业长期处在“鸡腚眼子作银行”,禽蛋、肉作为高档生活消费品的原始传统状态下。七十年代末,作为大中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国有大型集约化养禽企业是我国现代化养禽业的萌芽,八十至九十年代在其带动下,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养禽业作为初期的盈利型家庭副业,迅速自发无序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千家万户”养禽业的重要特色。也使我国成为了“第一”养禽大国。我国除在文革后期“菜篮子工程”时和近几年的“禽流感”疫情时政府过问的较多外,养禽业基本上是自发地、无序地发展起来的。整个行业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这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的畸形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奇特现象,一批批赔钱的养禽户倒下了,极少数人掘到第一桶金后迅速扩张或转行(产)了。一批批新的养禽户又加入到这个没有门槛的技术行2业。可以说绝大多数养禽户基本不懂禽病的防控,不知道全价饲料和营养指标,更不懂遗传育种。基本上是看着药品标签上“百病皆治”的说明用药,听着花言巧语的“忽悠”进雏,拿着“花花绿绿”宣传材料买料。进了二、三千套祖代种禽,能卖上百万套的父母代。一只种禽没有,弄两台孵化器,就可以推广“优良品种”。有个小黑屋就可养鸡,街边路旁就是粪便和病死禽的处理场。个别地区兽药厂比养禽户都多,甚至家中就可生产“原粉”。麸皮加石粉就可生产出豆粕来,黄土加“蛋白精”就是高蛋白饲料(或添加剂),有的鱼粉中竟不含鱼的成份。皮革下脚料能加工出肉粉来。刚开产的小粉壳蛋,加个包装就是“土鸡蛋”、“柴鸡蛋”、“山鸡蛋”。喂几个“虫子”就说是“有机蛋”。敢杀鸡就能看病。病禽、死禽也有人买,羽毛、肠子都能变钱。中国的优良品种研究和推广不但基础差,而且力量薄弱。七、八十年代开展起来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由于体制、人员、效益和经费问题,反而有所下降。致使我国的优良品种基本处在保种的局面,个别品种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1.2体制混乱,规范滞后中国养禽业快速发展了几十年,结果外国品种几乎占据了中国的大部疆土。搞一两年外国品种就可以挂个招牌,换上自己的名子,就敢推出什么“XX红”、“XX褐”、“XX白”、“XX粉”。明目张胆地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引进外国血统无可厚非,关键是没有自己的基础性研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应用型研究滞后和缺失。由于利益驱动前几年大家“一窝疯”搞疫苗,现在是“一窝疯”的研究分子病毒学,结果研究来研究去,疫病越来越多,越来越防不住。如鸡的新城疫,大家都承认只有一个血清型,可搞了几十年就是防不住。一边是大量使用“中国特色”的I系活疫苗,大量排毒、散毒;一边是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研究“基因Ⅻ型”的流行和防控。这样的“劳民伤财”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是技术问题还是体制问题?结果,鸡的新城疫没防住,连鸭子和鹅都闹起来了。试想鸡肠子都可以直接喂鲶鱼,作狗粮。鸭子和鹅闹“鸡新城疫”又有什么稀奇?闹禽流感又有什么不可思议?青蛙和螃蟹不闹就是好事了。是水禽传染了鸡,还是鸡传染了水禽?是候鸟传染了水禽,还是鸡传染了水禽,又传染了候鸟?如此命题与“世上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命题是一样的,只有上帝知道。病毒也要生存,也要进化。进化和变异是绝对的,适者生存对所有生物都是适用的。又如,多数学者都认可:新城疫各基因型间能产生交叉保护,国产油苗的主要问题是抗原含量和佐剂问题;可有的厂家换了进口佐剂就是不提高抗原含量;由于缺乏应用型研究,3基层兽医工作者对于防了新城疫疫苗后,因为有效时间短而出现的再发病的现象,称作“非典型新城疫”、“强毒新城疫”、“肠毒综合症”等等。说到底“非典型新城疫”、“强毒新城疫”还是新城疫。“非典型新城疫”与“新城疫”的毒株有什么区别?“强毒”强到什么程度?是基因多少型?为什么用进口苗就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国产疫苗加大剂量或防疫频率也可以解决?此新城疫的防控与彼新城疫的防控是一样的。出现问题要研究探讨生产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不要向“候鸟”身上推,和用“非典型”来搪塞。国内某些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标准。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国家根本没有相应的标准,很多厂家就利用了这种缺失打擦边球,拼命鼓吹自己的产品如何,经过了什么高科技的“包被”。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其存活时间是有严格的要求的,这些东西一旦失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蛋白精、垃圾料在家禽饲料中使用后会产生什么结果,经家禽消化后其产品对人有什么影响?有没有食用蛋的标准?这些都缺乏必要的研究。1.3规模小,水平低我国是第一养禽大国,但5000只以下的户占了90%以上。全部饲养从业人员统计起来恐怕中学以下学历的要占95%以上。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只要养活就能下蛋,只要吃料就能长肉,只要下蛋就能赚钱。在场地不花钱,用工不花钱的情况下,行情好时略有盈余。行情正常时根本不挣钱,甚至赔钱。行情不好或疫病流行时,赔的一塌糊涂。再不行就喂点“垃圾料”,以降低饲养成本。有的地区生产的“全价饲料”,竟然和玉米价格差不多,其质量可想而知。笔者遇见过一个饲养八、九万只父母代种鸡的鸡场,规模倒是不小,可全场竟没有一个学过畜牧兽医的专业人员,甚至连一个本专业的中专生都没有。靠与别人聊天和交谈获取一星半点的知识,既不系统又不连贯,致使疫病不断,浪费惊人。大部分养禽户并不是给自己养的,而是给卖料地、卖药地“扛活”和饲养的。卖料的生产出“开食料”,卖药的就有“开口药”;你敢在小黑屋养鸡,我饲料里加点VC或小苏打就说能抗热应激;他就说这降温药吃了就等于喝汽水、装空调。有的肉鸡饲养户一天不喂药就连觉都睡不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现象在基层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几百只所谓“种鸡”,明明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却为着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还在制种。这样的“种蛋”,仍然也有人敢要,也有人敢孵(化)。有的人把“干扰素”作为灵丹妙药使用,肿瘤病用它,一般的病毒病用它,甚至于什么弄不明白的病都用它。这药是真是假,能产生多大作用姑且不论,但就家禽这经济性动物来说,一只家禽充其量不过二三十元的价值,使用这连人都很少使用的“高科技产品”没有多4大意义!但有的人确乐此不疲。1.4管理不到位,法治不建全我国的禽流感防控已有好几年了,疫苗毒株也从H5N2株;→H5N1,Re-1株;→Re-4株;→Re1+Re4株;→Re5+Re4株,一年一个株型。是以前的疫苗不管用,还是病毒发生了变异?不管用为什么还要生产,还要强制免疫?管用为什么要年年变?如此草率,至少是缺乏必要地科学论证和有效的监督。中国的面积几乎同一个欧洲差不多,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可为什么就一个“参考实验室”,一家之言,一种疫苗管天下(所有家禽)。既是参谋部又是作战部,既是科研部门又是生产企业。这不同寻常的“特权”的确耐人寻味。万一出现问题谁来负责?又到哪里去问责?写篇文章都要“文责自负”,这么大数量,这么大面积的“苗责谁负”!这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有《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农业部有《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三号令)。生物制品生产企业都通过国家GMP验收,经营单位也都通过GSP或其它形式的合格验收。但要经营生物制品,还需经过省级验收和发证,必须有冷库。就是经营“液氮疫苗”也要建冷库,厂家直销也不行。不管你什么农业部引进科技项目,我的地盘我做主。要不就得交保护费,否则就是“非法经营”。个别地方的畜牧部门生物制品专营,变成了“局长(或家属)专营”、“科长专营”。更有甚者,“药政(饲料)执法”竞搞起了“承包经营”,查扣别人的不合格兽药、疫苗,一转眼在自己店里销售了。个别执法人员打着“畜牧局”的招牌,成了某个地方明目张胆地造假、售假大户。有的地方的养禽户(场)至今都没见过免费的禽流感疫苗。一个《兽药经营许可证》或《饲料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五年,可非一年一办不可,为的就是要钱。办了证每年也要让兽药厂家或饲料生产厂家来开次会,美其名曰:学习有关法规。实质就是让你来“上贡”交钱赞助,否则就别想在这地区或县市销售。交八百或一千是打发要饭的,还必须达到他们的数目不可。只要交了保护费不管你卖真药还是假药都是“合法”的。谁能说清这“黑洞”有多大,这钱又跑到哪里去了。这种现象国内并非个案。如某市的动检部门收了二百元的检疫费,不给检疫连收据也不开,司机给他们要收据时,“检疫人员”拿着“切菜刀”把司机给吓跑了。第二次拉了九千枚种蛋,主动去检疫,偏说是查扣的,非要扣车罚款九千元,既不开《扣货清单》,又没有《处罚通知书》。第二天种鸡场集合几十名人员要上访,或打架,这才一分钱没交放行。检疫费成了买路钱。这与黑社会有什么不同!个别企业利用农民不懂法律的弱点坑农、伤农。打着“公司+农户”的招牌帮农民贷款,5然后赊销苗禽给农户,统一防疫程序,统一供应疫苗,每只鸡必须吃够0.5元药费,吃不够也按0.5元计算,超过0.5元不再供应,回收成禽时结算。结果是用它的疫苗防不住新城疫,吃它的药管不了“大肠杆菌”,农户没办法只能偷偷从外面买药。所以,要想控制药残是根本不可能的。再说“公司+农户”形式,连最基本地平等法律主体都谈不上,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哪有互利可言?不过是转嫁“技术风险”和“疫情危机”的一种形式。是骗人伤农的把戏。2市场准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市场准入制度”是养禽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千家万户”养禽业为我国畜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它虽然解决了一定历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和农村家庭经济的副业补充。但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养禽业的模式,已经成为养禽业发展的瓶颈。三百只、五百只也养,一两千只搞个破房子或院子也喂,不但缺技术,而且少信息、无市场,在微利的现实情况下,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一只鸡一年挣二十元已经是很好了,每天每只不过就五分钱左右,饲料稍以浪费,产蛋率稍以下降或略微发病,就要亏损。但要一个有经验有规模有技术水平的大户饲养,每只净利五元也是相当可观的。一个农民在没有技术和机械的情况下饲养一千只,已经是很困难了。但一个有技术、有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每人养五千只也是很轻松的。其效益不言而喻。适当提高养殖市场的门槛,把目前的养禽户数减下来,扩大养殖场(家)的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其经济效益自然会大幅提高。适当提高兽药厂家和饲料厂家的门槛,减少粗制滥造,相互压价,恶意拼杀,养禽户(场)的效益还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适当提高全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没有技术没有规模的农户,达不到GMP的药厂和饲料厂,以及经营部、屠宰场、种禽场、孵化场提出规模、技术、质量的具体要求,制定进入的门槛和标准,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2.2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物安全,需要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链球菌、红心蛋、毒奶粉、油大米、O152、瘦肉精、泔水猪、苏丹红、人感染禽流感事件等等,不断发生和报道。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蛋白精”、“垃圾料”“各种抗生素”在养禽业饲料中的使用问题到处出现,相当严重。什么垃圾都敢打着“高科技产品”的幌子,披着“降低
本文标题:为养禽业健康持续发展呼唤行业市场准入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