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徐悲鸿的励志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白天上课,晚上画人体速写,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有时参观画展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致留下终生未愈的肠痉挛。有志者,事竟成。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终于让整个欧洲见识了他的才华。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话题:志向、勤奋、执着、动力、责任2、徐悲鸿三请齐白石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而此时的齐白石只是一个雕虫老画师,他的作品被人称为“俗气熏人”“不登大雅之堂”。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曾经深情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话题:机遇、谦卑、精诚所之,金石为开不放弃3、徐悲鸿捐献为抗战1942年春,徐悲鸿出访印度、新加坡后取道缅甸回国,曾在云南西部的保山、大理举办画展和美术教学活动。同年3月6日起,徐悲鸿在保山荷花池畔的“新运服务所”举行劳军画展,在8间展室中共展出600多幅名贵画作,在不到一个月内观众达30余万人次。徐悲鸿将画展门票及卖画收入全部捐献慰劳抗战将士。悲鸿在大理停留的月余时间,举行了一次义卖,共卖出50多幅画,当时最好的一匹马的市价不过80银元,而徐悲鸿笔下的一匹马却能卖到300银元。他将全部收入2万多银元通过富滇银行汇往总部设在昆明的云南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当时抗日战争正在十分艰苦地进行,徐悲鸿创作巨幅国画《愚公移山》,就是要以愚公移山的寓言来鼓励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话题:爱国、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康有为与徐悲鸿在徐悲鸿早年的人生奋斗中,有两位长者对他至关重要,一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另一位是近代史上“永远的北大校长”蔡元培。1915年,极具绘画才能的徐悲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康有为的赏识,被收为入室弟子,得以饱览恩师收藏的中外名画,眼界大开。上海大同学院教授蒋梅笙经常带女儿蒋碧微去会各位大师。徐蒋期间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但是,蒋碧微在13岁时,以父母之命,已与同乡望族查紫含订了亲。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成了这对年轻人的心病。徐悲鸿万分苦恼,便向康有为和盘托出其中的曲折,康有为非常主张男女自由恋爱,他仰天大笑:“哈哈——让老夫来穿针引线吧。”就协助二人私奔日本(蒋诈死,徐失踪,蒋父遂已知内情,只得伪称女儿“暴卒”,还买了一口棺材,内装石头安厝于苏州某寺,并在《申报》上登了爱女病逝“讣告”,以掩盖其“家丑”),并深情地写了“写生入神”四个大字,款署“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书此送其行”,鼓励他学业有成。一直到1927年去世,康有为不时地关注徐悲鸿的成长。康有为在临终前对徐悲鸿画的评价是:“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后又鼎力推荐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看到徐悲鸿的画作后,对他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颇为赞赏,遂延聘徐悲鸿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以示支持。话题:机遇机遇成就人生、梦想5、徐悲鸿的创新徐悲鸿主张借鉴西方绘画手法改良中国绘画长期以来脱离现实,以临摹(未见真山水,处处讲来由,人造自然,八股山水)陈陈相因的流弊,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在立足中国传统的基础上,于中国绘画中融入西方绘画手法话题:创新(学习贵在创新、人应有创新精神)、创新与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是手段,没有继承,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创新是继承的要求,是目的,没有创新,只有模仿,那么就失去了继承的意义)
本文标题:徐悲鸿的事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83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