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外古代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GraphicDesign):是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元素,声,光,电共同参与的一种设计艺术创作,在精神文化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们的感情和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印刷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即公共生活空间的标志及公共环境的色彩设计)纸张没出现前多以石,木等其他方式为载体国外古代视觉传达设计时间段时间:史前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17.18.19世纪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旧石器时代:洞窟岩画中石器时代:北欧岩画,拉文特岩画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岩画国外岩画作为一种石刻文化遗存,是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以视觉方式呈现的“文献”和“视觉文本”。溯其历史,最早的已有四万年。一.欧洲岩画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描绘或刻制在天然山洞中的大型绘画,主要表现的是动物形象。洞窟壁画的表现手段主要是刻线雕制和勾线涂绘,构图比较随意,属于狩猎者的艺术主要有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受伤的野牛》;法国南部拉斯科洞窟的《野牛与人》、《大野牛图》。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拉斯科洞窟位于法国南部,发现于1940年。全洞由主洞、后洞、边洞以及连接各洞的通道组成。洞内各处的天顶上绘有大量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形象。被称做“史前卢浮宫”法国拉斯科洞窟外景拉斯科洞窟主厅内景拉斯科洞窟内景野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群兽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群鹿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与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与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群马图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群鹿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与人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与人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犀牛法国阿德什洞窟壁画野牛法国尼奥洞窟壁画野牛法国尼奥洞窟壁画长毛象法国佩什·墨尔洞窟壁画猛犸法国佩什·墨尔洞窟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又称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西班牙北部桑坦德以东30公里处,发现于1870年。整个洞窟由主洞和侧洞组成,深达300多米。宽敞的四壁和洞顶画满了大量的野牛、野马、野鹿和野猪以及其它动物。人类的祖先将他们祈求猎获的对象,以硕大而明确的造型,浑朴而厚重的色彩,粗放而狂野的线条,随意而无序的布局,或刻画或涂抹或勾勒,生动而丰富地再现了远古生灵的悍猛精神和粗犷动态。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受伤的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野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旧石器时代:雕塑《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天气变化,越来越暖,一家人要出去郊游,因此要写在岩石上写到此一游中石器时代岩画产生的背景欧洲岩画艺术的发生与欧亚大陆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石器时代的新生产方式也必然导致人类意识活动的进化。岩画艺术是原始人类在新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和思维意识观念中从事的新的精神活动形式。中石器岩画北欧岩画:写实,抽象拉文特岩画狩猎西班牙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写实风格)原始岩画不仅记录了原始时代的历史情境,也含蕴了原始时代的巫术意识,还表现了原始时代的艺术形态。鲸鱼北欧岩画:(抽象风格)北欧岩画具有抽象装饰意味,以刻画为主,线条分明,轮廓确定,形象硕大。在剪影式的动物形象的轮廓内布满了疏密有致的网纹和奇妙的图形。麋鹿北欧挪威岩画狩猎西班牙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剪影式的带状式的以真实的手法记录了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情境。以生动的形象语言记述了人类紧张而勇敢的战斗精神。剪影式的带状式的驯养西班牙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再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主动精神、集体观念和中心地位。描绘原始人类狩猎、采集、收获、居家、战争等场面。驯养西班牙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五个弓手西班牙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环绕式的结构,体现了宗教的庄严性和壮美性。非洲岩画非洲,全称“阿非利加”,“阳光灼热”之意阿非利加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岩画点非洲岩画作为非洲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岩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地区和南非,约始于公元前9000年,撒哈拉沙漠和南部非洲是发现较多的地区。多数属于新石器时代,而这种传统一直没有中断,直到近现代仍有绘制。以舞姿传递布须曼人信仰与实践的南非岩画史前非洲岩画时期划分大野牛时期(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前6000年)牧养公牛时期(牧人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1500年)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以单独动物、大动物群及绝种动物的写实图像为代表,是古代狩猎生活的反映,非洲史前史“狩猎时期”大型的写实家畜图像,以风格化的大动物群图像为代表,包括大批的公牛图像,有点风格化的细线刻,程式化的大型野生动物图像。包括风格化的人物图像、马拉的板车及大型马车、钟形样式的服装、风格化的公牛及其他家畜图像。在线刻的骆驼图像中,以概括的几何图案居多。这一时期用简单粗糙技术刻成的小型晚期图像,混合有题记和象征性标志。撒哈拉岩画(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除南极洲之外最大的荒漠,位于非洲北部,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撒哈拉,阿拉伯语意即“大荒漠”。撒哈拉自古并非不毛之地,而是一个年轻的沙漠。在八千年前,撒哈拉水源丰富,湖光涟漪,林木繁盛,是一片青葱肥沃的大草原,也为大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正因如此,才使得后人能在撒哈拉众多的洞穴石壁上,看到河马、大象、长颈鹿、犀牛、狮子、水牛、野牛、羚羊、鸵鸟、豪猪等众多的野生动物百兽嬉戏的景象。沙漠中的绿洲黑色和白色的石头相间搭配,搭建成了一座牧人的坟墓。这个牧人死于距今5000年至3000年这段期间。随着雨季减少,费赞地区的居民逐渐移居到沙漠中其它绿洲居住。阿卡库斯山脉横跨整个费赞地区,整个山脉景色丰富,巨石、高耸的柱形岩石以及陡边平原形成了该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一些砂岩上,还刻有部分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岩石艺术以及雕刻品,有些作品的年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这是5000年前人类在WadiMatkandush地区刻在岩石上的岩画,当时雨季还未结束,费赞地区也没有干涸。画上搏斗的野猫或许能够为当时在此狩猎的人类提供勇猛之力。•撒哈拉沙漠岩画《黑人跳舞》1万年前的壁画上雕刻着类似宇航员的神祭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来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岩壁中刻有鸵鸟、水牛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来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上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全绘制在受水侵蚀而形成的岩阴上,五颜六色,雅致和谐,刻画出了远古人们生活的情景。【名称】双角女神【类别】岩画【年代】约公元前4500-前2000年【原属】阿尔及利亚岩画继牧养公牛时期之后,在撒哈拉还有一些不同类型的岩画风格出现。在有些岩画作品中能够看到与埃及艺术相似的成分。岩画《双角女神》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掌管五谷的女神,她头上有羽毛饰带,面部周围有斑点状帷帘及一片播撒种子的庄稼地。【名称】圣公绵羊【类别】岩刻、石刻【年代】约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原属】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在语言产生以前,这种岩石刻画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由于沙漠气候变迁,当水牛的形象逐渐减少以后,增加了公绵羊的形象。这些岩石上的绵羊形象,往往在颈部和头部附加一些饰物。如北部非洲和费赞等地区,可以见到一种称作圣公绵羊的形象.牛(岩画)[利比亚]阿杰尔高原约公元前4500-公元前2000年(饲养公牛时期)在非洲的氏族部落里,有些野生动物,最初是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原始人相信,人与动物有着一种血缘关系。只有当原始社会的劳动分工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之后,这种对动物的原始崇拜才渐渐变成某种宗教信仰,所以非洲各地出现的岩石艺术,不单纯是一种欣赏艺术活动。我们这里欣赏的是发现于利比亚西南部的一种带彩色的非洲岩画。其形象的生动性与描绘的正确性,为非洲岩画中所罕见。长颈鹿(岩画)[利比亚]约公元前4000年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撒哈拉的岩刻技法出现了变化,刻与绘并用是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它被发现于利比亚西南部的艾卡库斯山内。这幅撒哈拉沙漠岩画上头伸双角、面无五官的巨大人像,是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员吗?布须曼岩画非洲最著名的岩画出现在南部非洲,大多为布须曼人绘制,因此被称为布须曼岩画。德拉根斯堡山地区有大量的布须曼人岩画通过收获各种野生食物,保持着大部分应有的营养和水分。“布须曼人”这一称呼,实际上源自于当年的荷兰殖民者,意为灌木丛中的人。他们的皮肤呈黄褐色,不属黑种人,黄种人。居住于沙漠中的小草房,当地一种坚果类植物果实为日常主食。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自然规律生产生活。鸵鸟与伪装者(岩画)[阿扎尼亚]年代待考漫长的人类历史,艰辛、苦难又充满辉煌。长久以来,南部非洲神秘的过去处于沉夜之中。要不是因为布须曼人的岩画,或许这种沉夜将会水远延续下去。围猎大象(岩画)【阿扎尼亚】年代待考布须曼岩画不采用远小近大的透视方法去表达画面空间,而用浓淡的色彩层次来展示形象的立体感猎人形象却特别生动:有奔跑的,有冲上去准备投矛的,也有被击倒的,有正在狼狈逃窜的,还有一个猎人已失去了头和一条右腿。它很可能与巫术活动有关。面具舞蹈(岩画)[南非]约公元前2000年中期非洲的岩画以南部为最丰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岩画被一层一层地覆盖,颜色已形成很厚的层次,在最底下的几层通常都是单色的,。后来几层,颜色渐趋多样了,画面也宏大一些,有的形象还合乎一定的透视和结构原理。多色岩画,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们现在这里看到的一幅,是非洲原始妇女头戴羚羊与猎犬面具进行舞蹈的场面。面具与妇女衣饰,是用不同颜色来提示的。由于古代妇女人种的臀部较宽大,岩画上也强调得很明显,但也不显得过分。布须曼人很喜欢这种人身兽首的图像。这幅画显然是古代化装舞会的一种绘画再现。类似这种舞蹈场面在其他地方也有,如猎人披上鸵鸟的皮,伪装成鸵鸟形象,另一些猎人则持弓搭箭走近前去。就布须曼族的神话内容看,这种面具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追击(岩画)[阿扎尼亚]约公元前2000年。纳米比亚布兰德山岩画7000年前黑非洲的“白妇人”画像(中)保护幼象的大象(岩刻)[费赞]年代待考布须曼岩画——母羚羊与幼仔[南非纳塔尔]年代待考布须曼人的岩画记录了自己的历史,也记录了美的概念。这种美的概念是现代非洲各种艺术的灵感源泉。我们看到的非洲面具、非洲石雕、木雕,甚至是到处可见的抽象风格的油画,都脱离不了这种美的气息、这种气息飘游在天地之间,融于大自然中,距离我们的心很近很近。原始艺术的本能,是把纯粹的抽象作为迷惘和不确定的万物中,获得慰藉的唯一可能去追求的。三.印度岩画印度年画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据风格,印度岩画大致分为五期:(1)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2)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涂与粗线条的浅描并用。(3)装饰性的岩画:线条趋向装饰化,往往在人和动物的外轮廓中交织着直线,斜线,蛇形曲线,大量描绘狩猎,舞蹈,奔跑等各种剧烈运动(4)程式化的岩画:线条复杂,色彩丰富,各种动物外形中用优美的弧线和华丽的色彩装饰,人体描绘具体细致,注意显示性别。(5)折中的岩画:技法上基本是前四期的重复,模仿或综合。多描绘骑马,骑像或步行的战士手持盾牌刀剑格斗的战争场面,以及草庐定居,歌舞,奏乐,礼拜,畜牧,耕耘,采蜜,植树等混合经济或农耕时代的部落生活情景。代表作:米尔扎布尔的岩画《受伤的野猪》。辛甘普尔的岩画《围猎》哥托蒂的岩画《舞蹈者》皮姆贝德卡的岩画《重叠的动物》艺术风格:印度岩画多半是形象化的巫术符号,反映了原始民力图以巫术来影响不能用理性控制的环境的愿望,情感和心理。《手印,骑象者与图形》总之,印度岩画形象地记录了在人类文化最初的各个不同阶段印度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与思维方式变迁的历史,而那些日趋装饰化、多样化的线条和色彩,也显示了古代印度人审美意识的逐
本文标题:岩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