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审美观的发展是一部含蓄而美丽奇特的中国古代审美历史,它不仅载负着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而且凝聚着民族的自我认同,它通过不同的载体和形式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女性审美观,不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与当时的女性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不同时代的女性美不同时代的女性美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不同时代的女性美及其代言人远古时代---“神话”美《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女蜗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彩陶、石雕等,整体看像一只橄榄,先民们只是重其能力并未从外貌上加以美化;体态笨拙、鼓腹丰乳、腰肥臀宽,“生育女神”。远古时代: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山河横流混沌世界男女生理上存在天然的平等孤雌生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崇拜盛行;人类关于对事物的认识简单也不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难以把自己与自然界和动物彻底分开。所以有了人首蛇身的女蜗能补天、豹尾虎齿的王母产九子的,激励他们与大自然作斗争;这不是出于对美的向往,而是对生息繁衍的渴求。•蒙昧的美诗经时代---自然美---小清新《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时说“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x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周南》中“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时代:荒蛮时代对女性健康、自然的美好崇拜大地万物清新单纯且人烟稀少,伦理道德观和审美观朦胧而残缺人们更多地受自然界的束缚而不是自身束缚,所以这个时期的女性较之男性有更广泛的活力和柔美;人们对女性审美的初步祈求就集中体现在清新自然这点上春秋战国---悲情美美德胜于美色、以仁义道德为准绳;国家兴亡,美女有责。春秋战国时代:用社会美释放出美的另类艳唱群雄争霸、战火纷飞。诸子百家产生不同的审美主张审美主体重德而轻色,;战争与道德的夹缝中女人作为社会的附属品被逼迫着与战争进行文易即使如此,国家的衰亡仍被归结为美女的祸害,由此产生了西施这样的‘红颜祸水“,悲情与美丽就融汇成了这一时期时期的女性审美绝唱。朴拙秦汉---健康美长袖善舞的秦汉陶俑没有娇好的面容和纤纤秀色,但是单纯简洁的女性形象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狂放的力美;以劳动健康为美秦汉时代:劳动创造美建立和完善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放权的经济制度使女性和男性承载着同样的经济义务,男耕女织,人们对劳动妇女的关注和赞美油然而生。从事劳动的秦汉妇女因为长期锻炼使身体健康而有活力也正是对健康美的追求,使人们更加勤奋地劳动,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萧萧魏晋---秀骨美·以瘦为美始于汉,盛于魏晋;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他画中的“洛神”也身段纤细,气若幽兰,姿态哀怨而妩媚,报逸玄迷更增添了几分秀骨清像风貌;这些都从侧面衬托出魏晋时代对女性审美流于妖媚、颓废,崇尚体态清瘦、飘逸这种审美观被《三国演义》中的传说人物司徒王允府中的一名叫貂蝉的舞女推向了极致因此而得名“闭月”。魏晋时代:赏玩下的飘逸、颓废中国历史上最为纷繁动荡的时代,朝代频繁更换,这个时期的精神生活极度自由、放荡,而女性在这个时期其价值更多的是被赏玩,自然就增添了不少令人眩目的妖艳与颓废;飘逸的秀骨、颓废的清瘦是这个时代普遍追求的女性美。辉煌盛唐---丰盈美以健硕、丰肥为美。这个时期对女性体态美的要求便是额宽,脸圆体胖。就连这个时期的绘画、诗歌、雕塑、工艺品,都处处用面如满月、肌肤丰盈来赞颂美丽女子的形体美。《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体态丰肥、丰满可爱;唐诗中也有描写女性丰盈、性感形象的人“朱唇深浅假樱,桃粉胸半掩似晴雨“;有“环肥“之称的杨玉环就因其丰盈的体态使六宫佳丽无颜色跻身于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唐朝时期:盛唐繁荣的反映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异常繁荣国力强盛科学文化发达史称为“盛唐”;这个时期比较崇尚女子的体态丰满圆润这一审美观正是反映了盛唐时期丰足华贵的物质生活和开放尚武的风气同时这种丰满雍容的健康美弘扬了人们追求威武奋进的精神,对形成盛唐时期的宏大气魄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宋元明清—病态美。历史的压抑在宋元明清时代的妇女的身体上留下了凄婉哀绝的病态美。纤瘦柔媚、弱不禁风之感和凄婉的病态美的审美情趣,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女性美的时代审美标准;缠足“使病态之美达至顶峰,它被称之为“中国人感官想象力最精致的创作“。缠足后双脚站立困难必须将腰挺出,身体稳定,行出柳腰款摆步步柔弱,惹人怜的气质与步伐给人一种婀娜的柔弱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狂迷于“三寸金莲”的残缺美;《西厢记》中“翠裙鸳鸯秀莲小,红袖鸯鸟玉笋长”表达出对小脚的魂牵梦绕。“秦淮八艳”用婀娜的莲步“踢碎香风抛玉燕,踏残花月上琼瑶“,一时间艳名远扬,自此中国古代的审美潮流在纤纤玉足的病态美上画上了带血的句号。宋元明清时代:男性为中心下的变态美理学产生、发展、成熟时期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民族阶级矛盾复杂。这个时期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从健康丰腆发展到了病态美和缠足的具力雕饰;缠足始于南宋盛于明朝,清朝渐禁,“缠足是以男性为中心、男性审美观逐渐发展的结果“,它使当代女人成为了时代审美的牺牲品给身体带来巨大创伤和痛苦;《镜花缘》中写道“缠足之始,其女百般痛苦,皮腐肉败骨折筋断,鲜血淋漓。”女人由于缠足行动不便其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大大下降,进一步加深了男薄女卑的封建道德理念。民国时期:曲线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没敢正视过性和裸体,而民国时期旗袍的流行彻底颇筱了中国古代千年的宽衣大袍。旗袍使人们可以隔衣服观看到女人体形上柔媚受妙的韵致、跌宕起伏的韵律、凹凸有致的清晰曲线还喷发着扣人心弦的性感美包裹下的身体若隐若现、欲说还休,旗袍将中国女性的身体曲线推到了呼之欲出的艺术高度让民国乃至今天的爱美女士们趋之若鹜民国时期:暴露与遮掩之间的暧昧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国人逐渐意识到民族艺术的不足开始学习西方艺术创作之长,审美上重视了立体感和平面透视的关系;对女性身体审美趋于性感、基露但由于长期人性禁锢和千年封建遗毒,使人们对人体美的欣赏处于暴露与遮掩之间的暖昧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旗袍时代若隐若现的曲线美。建国初期:英雄美服饰上追求男性化,穿上中山装、列宁装,服装的颜色主要是蓝色、绿色、灰色;众多的女性呈现出了“非女性化”的趋势,样板戏中宣传的女性美多是以雄性化了的女英雄、铁女人的形式出现。民国时期:追求平等而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女性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由于建国初期中国妇女自身素质、自我意识较低,在社会化过程中为了向男性看齐,以求男女平等,女性不惜扬弃女性化的特征,以至于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局面,女性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出现了迷失,过分追求与男性的绝对平等而贬低女性特征,造成女性美的普遍缺失;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女性纷纷在服饰上追求男性化,穿上中山装、列宁装,服装的颜色主要是蓝色、绿色、灰色,掩盖了女性应有的绚丽多姿。众多的女性呈现出了“非女性化”的趋势,样板戏中宣传的女性美多是以雄性化了的女英雄、铁女人的形式出现。改革开放之后的新中国谢谢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