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3讲--空间认知
第3讲空间认知建筑心理学为了在物质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人必须能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出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环境的形象。世界上最早的手绘地图在哪儿发现的?喜欢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朋友应该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骄傲的是,最早的手绘地图来自我们具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幅西汉地图,距今已经有2100多年。这幅地图上包含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当时诸侯国之一的长沙国的南部。地图中以水系表现得最为充分,它用粗细变化的线条描绘出了流经当地的30多条河流,与现今地图不同的是,此地图的表现形式为上南下北。1、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是有关空间关系的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和解码。信息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空间认知涉及一系列空间问题的解决,如行进中测定位置、察觉街道系统、找路、选择指路信息、定向等。——空间认知过程——空间认知研究的三个来源城市规划-城市中元素对于市民的影响,记忆,辨识,用于城市设计;地理学-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人文要素的分布和空间关系;心理学-关心认知个体的差异,如年龄、性别和体验,关注对空间信息的编码、解码方式以及场所的学习过程。城市空间认知的研究在近几十年已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认知模式的研究、意象影响因素、距离感的研究等方面都已形成了一些经典理论,认知模式是指人类对环境进行认知的原理解释。有两种假设:一种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刺激—反应”学说,人在空间中认路与白鼠在迷宫中认路类似,是根据一再的试探与纠正错误(trialanderror)的方法;第二种假设是人们根据一种概括的环境意向的指导认路,这种被称为人们“头脑中的地图”(mentalmap),由地点和路构成的网络基于拓扑关系,即大体的先后、内外、方向、连续与非连续的关系不会变,距离感可能不准确,几何关系也不准确。仅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锦城学院校园简图,20分钟2.1概念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等。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之为认知地图。2、认知地图2.2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一)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T·C·托尔曼小白鼠走迷宫实验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二)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图安(Than,1975)认为,认知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时,脑子里所呈现的道路格局。阿普兰德(Appleyard,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和空间型两种认知地图类型,其中顺序型认知地图以道路导向为主,而空间型认知草图则以区位导向为主。认为随着人们对某区域熟悉程度的增加,随着对区域特征把握得更加深入,认知地图呈顺序型向空间型发展的趋势。(三)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心理学家们从信息加工角度重新审视了认知地图本质,提出认知地图实质是认知映射(cognitivemapping),即一个包括获取、编码、存储、内部操作、解码和使用外部环境信息的动态过程。2.3最先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城市规划教授凯文.林奇(KevinLynch)他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的意象》(TheImageoftheCity)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矾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推荐书:《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作者凯文.林奇评价: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给我们最大的冲击,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了城市环境对于人类主观感受的巨大影响力。在此之前,规划师关注的仅仅是城市本身和生产效率,而且在以往几十年的逻辑工程式思维模式和专业训练几乎僵化了规划师的头脑。但是凯文•林奇的划时代研究,点化了当时规划师的“理工科脑袋”,让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转移到人与城市的微妙关系。凯文.林奇(KevinLynch):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1918-1984)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Lloyd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他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穿梭于城市中时,如何对城市空间信息进行解读和组织,从而于1960年出版了他对现代规划最有影响的著作《城市意象》。凯文•林奇先生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代表著作: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19602.凯文·林奇,《城市形态》(GoodCityForm),1981凯文•林奇并不是一个那个年代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师。他了解生活,懂得心理学,重视城市中一切微小而敏感的细节。正是因为城市中的这些小细节都如此重要和复杂,使我们知道:城市规划的完全专业化是不可能的。一个优质城市绝不是通过描画图纸设计出来的,而是经过观察和分析规划出来的。我们的城市规划是要创造一个为人服务的场所,一个另人愉快的空间。缺乏对人的了解又怎么能做到呢?因此,林奇先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是要感受的。通过对城市和市民亲身的感受,规划师发现城市规划实际需要做的,是深入到城市中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设计”城市。也正是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年代开始,美国的规划逐渐开始了一场从自上而下的工程式规划,转到自下而上的社会式规划的大变革。林奇早期曾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市民的认知地图:(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2)言语描述通过访谈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这类方法易受绘图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弥补上述缺陷,其他人在后继的研究中还曾采用过展示环境照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或观看模型等补充方法。)通过以上方法所收集到的便是市民个人的认知地图。将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数表承不同要素在所有个人认知地图中的出现率(或称同意率),并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出反映这一统计结果的平面图,使得到公共认知地图,或称“公共意象图”。意义: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个人的认知地图公共认知地图统计分析百分数表示元素出现率波士顿市民公共意向图2.4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林奇的研究认为,城市认知地图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路径(path)标志(landmark)节点(node)区域(district)边界(edge)(一)路径(path)旅行的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水路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分布。城市中林立的建筑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只能沿道路一边行进一边观察,因此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二)标志(landmark)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在没有路径(如沙漠和草原)、路径不明(如山林)或路径混乱(如大城市)的大尺度环境中标志尤其重要——因为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标志可以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物或构筑物。例如在中东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生活的贝都因人,只好堆石作为识别环境的标记。密林中的探险者常刻树为标记。而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部可能成为引人注目的标志。有些特殊的标志,如纽约的自由女神象、旧金山的金门桥、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澳大利亚悉尼的歌剧院等,还升华为城市或国家的象征。中央电视台电视发射塔(三)节点(node)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道路是一维空间,行人不必操心方向,只管放心朝前走;传统的节点是两维空间,行人在这些地点必须集中注意,清楚地感知周围环境,而后作出行动选择。因此,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醒目的标志,当然这些标志也应该是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些标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丑陋的节点最容易损害城市的形象。老北京城就有许多具有重要标志的节点,如东四和东四牌楼、西四和西四牌楼、东单和东单牌楼、西单和西单牌楼等。现代大城市在许多节点处修建复杂的立交桥,形成了多维空间,大大增加了环境的信息量和识别难度,尤其走在立交桥下的行人犹如实验老鼠陷入迷律。(四)区域(district)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做是一个整体。利用格式塔组织原则对要素的空间布局、造型、质感、色彩等特征加以合理组织,都可能形成这种整体感,从而建立起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区域的整体同一性。从更大环境的整体来看,区域的同一性又成为特性,起到标志的作用。(五)边界(edge)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尤其大都市高速路已成为路两侧区域不可逾越的边界。以上各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沿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他们有规律的穿插。2.4认知地图的性质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因此可称之为“心理地图”、“环境意象”。如何形成认知地图,环境心理学家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模拟观点和命题观点。模拟观点——认知地图是真实环境在记忆中的复制品,它与物质环境大致上一点点相互对应,似乎是一幅贮存在头脑中的环境的图像,因此称之为“心理图像”或环境的“表象”。命题观点——更加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也就是说,客观环境被再现为很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每一种概念都会引起许多联想,如颜色、名称、相应的声音、高度等,人们借助于这种命题网从记忆中寻找有关的各种联想,并由所画的草图体现出来。后续研究倾向将两种观点结合红色尖细形小辣椒辣出汗、上火2.5认知地图的特点(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它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合再现,既包含具体信息,如街景、建筑造型、广告人流量等;也包含抽象信息,如构成整体意象的单独要素,环境氛围等,它们共同形成“头脑中城市”的结构。明眼人的认知地图以视觉信息
本文标题:《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3讲--空间认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09333 .html